新御书屋 > 科幻小说 > 摘星者 > 第105章
    他用平和的语调背诵着法条,“根据《刑法》第三百零七条第二款,帮助当事人毁灭、伪造证据,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蒋择看着许敏慢慢地抿紧了的嘴唇,继续道:“要是您真的选择继续帮陈欣他们隐瞒下去,而我们最终找到了他们犯案证据的话,您说不好是要按情况量刑的。”
    “而我没记错的话,您孩子和陈欣是一届的,也是明年夏天参加高考?”
    但是蒋择没想到的是,他“恐吓”式的发言最终起了反效果。
    ——即便许敏真的动过后悔、想要坦白从宽的心思,也在蒋择说完最后的那句话之后决定要一条道路走到黑了。
    她想,可能被判三年的风险,说不定能换来另一个可怜的孩子几十年,甚至是一辈子的自由,值了。
    于是许敏再睁眼时,她的表情又变回了昨日的坚定。
    她抛却了原本的被追问时的些许慌乱,反客为主地回答说:“我理解你们想早点破案的心思,可我没做过的事,我也不能瞎承认不是?”
    许敏看着蒋择依旧目光灼灼地盯着她看的情况,叹气,从手包里掏出了手机地改口:“你们要是实在不信的话,就自己翻翻我的通讯记录,再去查查路口的监控。看我到底是几点接到的电话,又是几点钟出的门。”
    蒋择垂眼接过了许敏递过来的手机,甚至不需要密码就解锁了对方的屏幕。
    他翻翻找找地在各类软件图标里找到了“电话”。
    也看见了躺在“最近通话”栏里的,昨天下午三点十五分时,一个来自于“妈妈”的通话记录。
    第六十六章 猜测 警官,你们查案是不是也该客观点……
    蒋择后来还问了许敏很多问题。
    例如在她听见了隔壁发生争吵之后, 去她妈妈那儿拿老鸭、老鸽子之前的那段时间里,她做了什么。
    以及,不管是监控还是楼下大爷的证词, 都证明陈欣很可能回来过,为什么她要斩钉截铁地跟他们警方说没听见陈欣回来的声音, 只听见了李彤和一个男人长时间的持续争吵。
    后者一概都模棱两可,却又让人找不出致命的逻辑漏洞地答了。
    “我一个家庭主妇在家能干嘛,无非就是洗涮中午吃饭用的锅碗瓢盆、打扫打扫家里、给孩子把衣服洗了,再熬点热乎乎的绿豆粥,很快就几个钟头过去了。”
    “至于欣欣有没有回来过的事, 毕竟当时还隔着两扇门呢, 我又不是什么顺风耳,怎么可能把隔壁的所有声响都听得清清楚楚。”
    “更何况进了小吃街也不等于回过咱这小出租屋啊。”许敏争辩道。
    “而且说不准是楼下的大爷看走眼了, 毕竟楼里穿校服、扎马尾的小姑娘这么多,他怎么就能确定他见到的人是欣欣呢。”
    许敏略微别开视线,继续道:“再者说, 就算欣欣真的回来过了, 估摸着也是拿什么东西的, 肯定很快就走了,说不准那会儿她妈妈还没出事呢。”
    可惜, 尽管许敏努力地在用客观且无奈的语气叙述着这些事,但是她话里话外对于陈欣的包庇却显露得真切。
    而这于蒋择而言, 则无异于是在告诉他,他们的那些揣测很可能都是对的。
    以至于蒋择在那一刻倏地联想到了某种可怖的可能性地问:“你对于李彤的死是什么看法?”
    “是觉得虽然她很可怜, 但是活着的人的前途更重要呢,还是根本就不同情她,只觉得她死有余辜?”
    许敏听完之后有些骇然, 反过来质问蒋择作为一个警察,是怎么说出“她可能会认为死者是死有余辜”这种话的。
    刘学武听着,心里也惊讶了一瞬,视线忍不住地往蒋择那儿飘。
    蒋择却并不觉得过分了地扬了一下眉毛,说着自己猜测的依据,“因为尽管您几次三番地强调李彤这人脾气很好,和你们关系不错,对陈欣也很好,但是从始至终,我都没听您说过一句同情她的话。”
    蒋择说:“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李彤今年才将将三十九岁,但是却已经当了挺多年的副主管了……所以保不齐她什么时候就能升上部门主管的位置,就能做着更轻松点儿的工作,却赚着更高薪的工资。”
    “那个时候的陈欣可能正在s大这种全国一流名校里就读或者是进一步深造,也可能已经大学毕业,并且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了地能养活自己,补贴家里了……”
    “不管怎么说,李彤的好日子都该在后头才对。毕竟她独自抚养了陈欣这么久,但陈欣能带给她的,切实的荣誉和回报都还没有到来。”
    蒋择说到这儿,似笑非笑地看了许敏一眼,才继续道:“而照理说,您和李彤年纪相仿,理应更容易共情才对。但是您表现出来的同情与怜悯,却大多是给陈欣的。”
    “可怜她没妈妈了,可怜她小小年纪就要承受这种痛苦。而不是说李彤太可惜,都没等到享清福的时候就已经遭遇不测了。”
    蒋择一字一句地说着,用的是诚恳的语气,观察到的,却是许敏对此并不太赞同的表情。
    因此蒋择继续补充道,“要是我的记忆没出错的话,您貌似还因为陈欣滚落下来的几滴眼泪感慨过一句‘李彤和陈强未免都太造孽了一点,说结婚就结婚,说离婚就离婚,只把孩子夹在中间难过’。倒是与通常‘死者为大,不议其是非’的风俗有所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