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御书屋 > 其他小说 > 入幕之臣[重生] > 第157章
    “有什么可好奇的,事到如今,猜都能猜到了。”年听雨将叫十七将铃兰暂时带了下去,将脑海中最新浮现的信息,娓娓道来:“华容昭当年知道了陛下的身份以后,也想给陛下下毒,但是她没料到太皇太后竟然先她一步动了手。事后华容昭想补刀,结果陛下被人先一步转移了......”
    华容昭那么精于算计的一个人,怎么可能没有看破乔莺莺的伪装,又怎么可能猜不到是乔莺莺出手救了蔺阡忍,又把人给藏了起来呢。
    但由于一直找不到蔺阡忍的藏身之处,华容昭只能先杀年听雨,只是刺客的方法始终不奏效,她便想到了借刀杀人这个办法。
    华容昭知道戚元懿最恨三心二意、朝三暮四之人,而年听雨作为蔺阡忍的人,若是做出蓄养男侍这种事,戚元懿必饶不了他,下令杀之也不是没可能,于是华容昭便叫乔莺莺去宫外搜罗男侍。
    但苏海成未曾想,乔莺莺见华荣昭不死不休的追杀年听雨,她心急了,只想快点把年听雨推出这个漩涡。
    三年的暗中观察,见年听雨始终未曾着手调查年战北的事,又隐隐有脱身的想法,乔莺莺便有了想法。
    她借着选男侍的机会,背着苏海成将蔺阡忍光明正大的弄进了宫,然后又打算用同样的方法,给蔺阡忍换个侍卫或者太监的身份,将他彻底留在宫里,事后就算苏海成发现了这件事,也只能帮她一起来做这件事。
    至于为何是背着,只能说两个人的想法出现了分歧,或许乔莺莺早就想用这个法子把年听雨推出去,而苏海成则是想把蔺阡忍作为自己手里的底牌,等找到足够的证据、合适的时机,在将蔺阡忍送回宫中。
    所以只能背着。
    不过乔莺莺的计划被年听雨给打乱了,她无论如何也没有料到年听雨会选中蔺阡忍,更加没有料到华荣昭会因这个插曲识破蔺阡忍的身份。
    年听雨道:“而华荣昭想要一箭双雕的时候,苏将军你意识到了事情的不对劲,便暗中找上乔莺莺确认了这件事。你知道陛下肯定会追查自己的死因,而这背后就是一张巨大的网,牵一发而动全身,极有可能叫你多年的筹备功亏一篑,以至于你不得不改变自己慢慢搜集实证的计划,开始将计就计,兵行险招,苏将军你......”
    苏海成先是将卫离暴露进年听雨和蔺阡忍的视野,引诱他们去调查卫离,逼的华荣昭不得不加快杀了他们的动作。
    到了宫宴,苏海成知道华荣昭极为看中阿冶这个小重孙儿、也知道卫离生了谋权篡位之心,更知道铃兰就是胡璇,所以在卫离和华荣昭改变刺杀的计划以后,苏海成任由乔莺莺将下毒之人由年听雨变成了阿冶,逼的华荣昭和卫离反目
    年听雨道:“当日我本以为卫离大骂华荣昭,只是不满华荣昭对我的袒护,但今日再想想那不满的语气中,似乎还夹杂了不少怨毒。华荣昭是卫离的母亲,卫离又为她做了这么多事,卫离便觉得华荣昭是不会反对他称帝的,可卫离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华荣昭不仅反对,还那样斥责于他。”
    而当华荣昭夺了卫离手里的兵权,命人将他拖下去以后,卫离意识到自己从始至终不过是华荣昭手里的一颗棋子,随时都可以抛弃,于是他当即就想揭穿华荣昭的真面目。
    华荣昭哪里容许他这样做,她不惜暴露乔莺莺会武的事,示意乔莺莺割了卫离的舌头,而乔莺莺恨急了卫离,自然也下的去手。
    不过华荣昭还是心软了,她没有直接要了卫离的命,只是将其关在天牢里。
    年听雨的视线在呆若木鸡的文武百官身上流转了一圈,继续道:“走到这一步,苏将军你知道自己彻底扳倒华荣昭的机会来了。”
    卫离下狱,年听雨和蔺阡忍依然活着,华荣昭为了保住自己地位,兜住自己的秘密,肯定还会想办法动手。
    可狼牙的人一旦再度动手,年听雨和蔺阡忍肯定会意识到狼牙的领导者不止卫离一人,所以华荣昭狡兔三窟,趁着他们尚未放松戒备之际,指使身份尚未暴露的苏海成往寒山寺派人。
    “这一遭,华荣昭想要叫我和陛下永远留在寒山寺回不来。”年听雨一步一步踩着台阶往上走:“但苏将军你还需要陛下的身份来为你平冤,你如何能眼睁睁的看着我和陛下身死寒山寺,所以你派的人都是些中看不中用的废物。”
    不过苏海成也知道,这遭刺杀一旦失败,他便再也藏不住了。可彼时苏海成手中能用的人不多,他只能暗中联系年战西的副将,策划了劫狱一事,将卫离救了出去。
    但赢夙被年听雨和蔺阡忍留在了盛京城,为了转移赢夙的视线,苏海成不得不叫乔莺莺帮忙买通守门的侍卫,又策划一场对华荣昭的刺杀。
    乔莺莺不知道自己和华荣昭的关系,自然会帮他。
    其实苏海成大可以利用这场刺杀直接取了华荣昭的性命,但是——
    年听雨转身望向苏海成:“但是苏将军你不想叫她这么轻易的就死了,你要让她身败名裂,遗臭万年才甘心,所以你只是嘱咐自己手里能用的人给了她一点教训。”
    “事后你本想尽快告发华荣昭,只是你没料到华荣昭始终提防着卫离,从很早开始就在自己的手里养了一批人,而她反应过来那个人是你以后,就派出这批人开始追杀你,叫你根本无法走到陛下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