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御书屋 > 玄幻小说 > 卑鄙的圣人:曹操(大全集) > 卑鄙的圣人:曹操.第9部_第十五章 重臣屈死,曹操立威

卑鄙的圣人:曹操.第9部_第十五章 重臣屈死,曹操立威

    崔琰下狱
    邺城最热闹的地方要属临淄侯府,虽是坐落于城东北的戚里,与五官将府只隔两趟街,却完全是另一番天地。曹丕的府邸恬静优雅,甚至有些冷清。曹植这边大不相同,他本以诗赋驰名,府内从事也多风雅之人,招惹得邺下文人纷至沓来;最近不少官宦子弟也登门拜谒,你来我往、吟诗赠赋、弹筝抚琴,整日熙熙攘攘门庭若市。
    临淄侯是爱风雅之人,似乎还嫌这府里情趣不够,去年又派人从兖州成武一带移植了不少牡丹,都种在当院里。如今正值干旱,亏了曹植招了一帮弄圃能手小心栽培,竟尽数开放,姹紫嫣红葳蕤生光,清香飘逸宛如仙境,大清早就引来一群风流文人。荀纬、王象、刘伟各显身手每人都作了一篇《牡丹赋》,互道短长皆有得意之色;刘表庶子刘修也是这府里常客,挂名议郎并无实职,孑然一身独居邺城的公子哥,比他那个在许都当傀儡高官的哥哥享福多了,半肚子诗书,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却专好臧否旁人文章,拿过诗来就咋舌:“不美啊不美!”脑袋晃得似货郎鼓,又说不出门道,逗得众人呵呵直笑;那旁青石上摆了弈局,俩少年战得正酣,一个是乐安才子任嘏,一个是夏侯渊幼子夏侯荣,两人都有神童之名,真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引得府中众侍从都来围观。
    众人正畅谈风雅各取其乐,却见文学侍从郑袤急匆匆闯进院来:“侯爷可在这边?”
    “郑兄来得正好。”王象正与刘修舌辩,见他来了忙一把拉住,“小弟刚写了篇文章,刘贤弟又说不好,你来评判评判。”
    “不看!”郑袤慌慌张张,哪有心思与他说笑,“侯爷在哪儿?”
    王象见他推脱甚感无趣,嘟嘟囔囔道:“不知道,一早就没见,八成还在书房里吧。”这帮人常来常往随便惯了,即便没见到曹植照样我行我素。
    “诶呀……”郑袤心里起急,指着众人嚷道,“你们也太拿自己不当外人了,此乃临淄侯府!还有没有点儿规矩?”说罢一甩衣袖,快步奔了后院。
    众人窃窃议论:“这厮今天中什么邪了?不理他,下棋下棋……”
    此时此刻曹植确实还在书房,最近父亲没交什么差事,入宫请见十次倒有八次不见,大好时光闲着作甚?可不就与朋友四处盘桓呗!昨晚二哥曹彰做东,兄弟们去了不少,竟还招了几名歌伎,闹到定更天才散,曹植回府很晚,也不愿再到后宅惊扰,就在书房里糊里糊涂睡了半宿,未免有些疏懒,洗簌完毕听说大伙都到了,刚要出去支应却被刘桢、司马孚拦下,硬生生要上什么谏书:
    家丞邢颙,北土之彦,少秉高节,玄静澹泊,言少理多,真雅士也。桢诚不足同贯斯人,并列左右。而桢礼遇殊特,颙反疏简,私惧观者将谓君侯习近不肖,礼贤不足。采庶子之春华,忘家丞之秋实,为上招谤,其罪不小,以此反侧。
    曹植哭笑不得地看完谏书,瞅瞅跪在一旁煞有介事的刘桢:“怎么回事?如今怎么连你也学会这一套了?”
    刘桢一本正经:“属下是为侯爷着想。”
    司马孚跪在另一边,也跟着帮腔道:“公幹所言极是。”
    “采庶子之春华,忘家丞之秋实……倒是篇好文章。”曹植轻轻把它放在一边,笑道,“是我没睡醒,还是太阳从西边出来?叔达若说这种话我不奇怪,可你还是潇洒诙谐的刘公幹吗?”
    刘桢不禁怆然——自从获罪被释他就再也潇洒不起来、玩笑不起来了,果真就像那块石头一般棱角已磨尽。宦海沉浮绝非游戏,明枪暗箭是是非非,身在其中不可能嬉笑怒骂无所顾忌,胡闹了半辈子,也该回归正道了。
    “属下平素不谨,深以为今是昨非,恳请侯爷纳此良言,属下感激不尽。”说着刘桢磕了个头。
    “人之相交贵在率真,你又何必这副素面朝天的样子?”曹植甚感可惜,“邢子昂北土彦士,我平素礼数未敢有亏,重春华而忘秋实又从何谈起?”
    刘桢道:“侯爷对邢公确实恭敬有礼,但您整日招揽一群不羁文人,言笑不拘亲昵戏狎,邢公那等保守之人如何看得惯?人分长幼,德有高低,他号称‘德行堂堂’,怎屑与刘修、王象这般人为伍?”
    司马孚也接茬道:“前番邢公密奏之事侯爷难道忘了?如今杨修已数月没登咱府门,丁仪兄弟也很少来了,旁人尚知避嫌收敛,侯爷实在应该收一收锋芒才是,似五官将……”
    “像大哥那样还有意思吗?”曹植打断他话,背手起身,“畏首畏尾虚情遮掩,还有何意趣?我本就无意与他相争,不过想为国家、为父亲做些事,若因俗世侵染毁我之心性,不能为也。”
    司马孚却道:“人间之水污浊,野外者则清洁。俱为一水,源从天涯,或清或浊,所在之势使之然,非干心性也。侯爷品性纯良无以复加,然不能融于世,又谈何作为?天道有真伪,真者固与天相应,然伪者人加智巧,亦与真者无异。只恐侯爷之诚未能感天,却被矫情伪饰者所扰。”他这话已说得十分露骨,不管他兄长如何立场,至少他是真心实意想辅佐好曹植。
    曹植却只微微一笑——司马孚自从入府几乎天天向他谏言,他固然念其一番好意,但早已不大当回事了。
    刘桢见他全不在意,又道:“克己复礼本为国之正道,侯爷岂能不纳?”
    “哈哈哈……”这种话从刘桢口中说出,曹植总觉好笑,“公幹亦知克己复礼?外面那些朋友嬉笑戏狎,论起来你可是始作俑者!”一句话倒把刘桢噎得无言以对,真不知这些年他与曹植意气相投,是帮了他还是害了他。
    司马孚还欲再谏,忽见郑袤急匆匆闯了进来:“启禀侯爷,崔公被大王下狱了!”
    一时间所有人都呆立当场,刘桢疑惑地问:“哪个崔公?”
    “还有哪个崔公?崔季珪崔大人。”
    “胡言……怎么可能……”曹植三人面面相觑都不相信。在他们看来崔琰不但是国之忠良,还是曹操所倚重的大臣,十余载恪尽职守,怎么可能获罪?
    “千真万确!”郑袤急得跺脚,“有人与崔公作对,寻了一封他与杨训往来的书信呈献大王,也不知上面写些什么,大王看后指责言辞不逊,派人连夜将崔公抓捕入狱。今晨消息传开,众臣都争着往宫中求情呢!”
    曹植蹙眉片刻,却道:“料也无甚大事,这般老臣父王不会随便处置。以前贾逵不也下过狱么?前几日徐奕遭斥罢官,如今不还在朝里挂着议郎的衔么?崔公秉性倔强难免与人结怨,父王自会明察秋毫,再说还有群臣保奏,料也无妨。”
    “借一步讲话。”郑袤也不顾尊卑了,拉着曹植出门来至檐下,耳语道,“我听宫中之人传言,构害崔公的好像是丁仪。”
    曹植一怔,顷刻间明白了——丁仪欲扳倒崔琰助我登位,怪不得近来少来我府,果真是故意避嫌;可崔琰是耿介忠义之人,若这样被丁仪整倒,岂不是我害了他老人家?
    “丁正礼做事太过偏激,事先竟不与咱商量。”郑袤话要说又恐刘桢他们听见,小声嘀咕着,“听闻信中所言非同小可,大王震怒已极,绝不会轻饶崔公。此事关乎侯爷声誉,无论如何您得入宫保奏,免得旁人说三道四啊!”
    “这……”曹植犯了难。论情论理都该出头为崔琰说句话,无奈他原配夫人乃崔琰侄女,连信上写的什么都没搞清楚,这么冒冒失失跑去保崔琰,倒似是徇私情!曹植暗暗埋怨丁仪做事不当,左右为难正不知如何是好,又有家僮禀报:“夫人请侯爷后宅叙话。”
    “你且等等。”曹植甩下郑袤先奔后面,一进后宅垂花门,就见妻子崔氏跪于当院,后面还有一堆女眷,皆是崔家之人,也都陪跪着,“你们这是……”
    崔氏以膝代步爬到丈夫身前:“贱妾恳请夫君救我叔父一命!”
    曹植与她虽不敢说举案齐眉也甚是恩爱,连忙搀起:“你这又是何必?我自会想办法,这事急不得。”
    崔家之人怎能不急?崔琰之女跪在地上泣道:“侯爷岂不知我父何等忠良?昨夜虎豹士闯入我府,不由分说就将他绳捆索绑拿往监中,大王天威难测,若再不救只恐……只恐……”话未说完已泣不成声,众女眷也都跟着哭。
    还有个衣饰华贵的老太太,也不知是崔家什么人,又是叩头又是央求:“我家大人阻侯爷为嗣,老妪代为谢罪。只求侯爷念在与崔氏联姻份上,您就高高手,饶了我家大人吧……以后清河崔氏对侯爷忠心不贰……”
    “啊呀!这从何说起!”曹植就怕有人瞎揣摩,可现在连内眷都认为崔琰是他害的,怎逃世人悠悠之口?懒理是非偏偏惹上是非,曹植急得团团转,一院子女眷搀也不是、扶也不是,妻子也跟着啼哭不止。
    曹植把心一横:“也罢,我去求情便是。”回到前院见郑袤连马都叫人备好了——听说夫人找他,就料到得闹这么一出!
    两人牵马出院,外面相候的宾客一股脑儿围上来施礼。刘伟笑呵呵道:“在下特来请临淄侯赴宴,钟公新近举荐一个才子,还是尊家同乡,名唤魏讽,谈吐风流出口成章,已在西曹备选。今日我与家兄做个小东,邀了不少好友,连宋仲子先生也要来,请侯爷赏光。”刘伟的家兄正是曾为五官将文学,又调任朝臣的刘廙。
    这会儿哪还有工夫赴什么宴,曹植把崔琰之事简单说了。这帮人不少在朝中挂了职衔,虽没什么正经差事,入见倒不成问题,听说要保崔琰,个个跃跃欲试,不为崔琰也得给临淄侯面子啊!立时凑了十多人,司马孚趁乱去了趟偏院,竟把家丞邢颙也搬请出来了。现在也顾不得长幼高低了,一行人骑马的骑马、坐车的坐车都往王宫赶。吵吵嚷嚷递了牌子,刚至显阳门下,就见峨冠林立袖袂如云,几十名官员早候着请见呢。
    崔琰何等人物,朝中出这么大事群臣焉能不来?列卿钟繇、王朗、王修、国渊,尚书台袁涣、凉茂、毛玠、杨俊、何夔、常林、傅巽,就连刚罢职的徐奕也来了,其他似桓阶、辛毗、陈矫、司马懿、贾逵、杨修之流数不胜数,朝廷和幕府的重臣几乎凑齐了,独缺西曹掾丁仪。曹丕站在最前面,似被挡了驾,手足无措甚是焦急。
    “大哥,怎不进去?”曹植分开人群挤到前面。
    曹丕还没说话,辛毗一旁冷冰冰道:“大王不准我等进去保奏,临淄侯想必无妨吧?”
    曹植听出他有揶揄之意,八成也误会了,忙提高声音对在场众臣道:“崔公乃我大魏耿介之臣,有比干之烈、史鱼之直,无论如何咱们也要保他无恙!”刘修、刘伟那帮人都是随他来的,纷纷摩拳擦掌:“对!临淄侯说的对!”说着都涌到前面,嚷着要内侍臣入奏请见。
    曹丕却悻悻然瞟了兄弟一眼——整倒了徐奕又害崔琰,还来虚情假意充好人。三弟啊三弟,一奶同胞我竟不知你这么奸诈!
    群臣忧心忡忡等了半个时辰,才见有个十几岁的小寺人昂首阔步而来:“大王有令,求情保奏一概不准,命尔等速速散去不得啰唣!”说罢转身便去。
    曹植识得是新近受宠的小黄门严峻,赶忙拽住:“严公公且慢,我兄弟能不能进去?”
    严峻虽是孩童,却甚机灵,满脸堆笑道:“大王说不见,小臣做不得主,二位世子还是回去吧。”
    曹丕却问:“现在谁在父王身边?”
    严峻本不该说,又不敢得罪五官将,小声道:“骑都尉孔大人和丁西曹在里面呢……小臣复命,少陪少陪。”再不容他兄弟再问话,赶紧一路小跑溜了。
    群臣不得入见更觉忧虑,也不知谁嚷了一声:“我等在此跪候,今日无论如何也得把崔公保出来!”
    “使不得!使不得!”又有人道,“大王年迈脾气愈戾,别再救不出崔公,把大家都陷进去。不如……不如留下五官将与临淄侯,咱们到大牢看看,即便见不着崔公,跟狱吏托付一下也好啊!崔公也一大把年纪了,先把他照顾好,咱再想办法。”
    “走走走。”群臣拿定主意熙熙攘攘散去,只留下曹丕、曹植,两兄弟一东一西立于显阳门下,彼此再没说一句话……
    司马懿早在人群中望见兄弟司马孚,趁着大伙出宫扰攘之际,把他拉到僻静之处,鬼鬼祟祟问道:“丁仪构陷崔琰之事临淄侯可知?”
    司马孚还未得闻,险些叫出声来。司马懿赶紧捂住他口:“不知便好,此事莫要张扬。”
    司马孚余悸未消:“这岂不是陷侯爷于不义吗?”
    “哼!”司马懿冷笑,“什么义不义?少说这等迂腐之言,徐奕、崔琰都叫他扳倒了,若毛玠再受斥获罪,满朝文武震怖,日后谁还敢再保五官将?丁正礼可真够狠的……你最近有没有给临淄侯进谏?”
    司马孚连连摇头:“谏言倒是不少,无奈侯爷不纳,还是与刘修那帮闲人厮混。”
    司马懿却很满意:“纳不纳忠言是他的事,谏不谏是你的事。只要吾弟尽到职责,给临淄侯留个忠心耿耿印象便是。”
    “在其位,谋其政,理所应当。小弟既为临淄侯侍从,自然全力辅佐侯爷,兄长你呢?”
    “我?”司马懿一笑,“我还帮五官将。”
    司马孚困惑不解:“兄长助秦,却叫小弟仕楚,究竟为何?您到底是为五官将而谋,还是为临淄侯而谋?”
    “我的傻兄弟哟!”司马懿拍拍他后脑勺,“时局未明前途未卜,可不能一棵树上吊死,我是为咱司马氏的前程而谋啊!”
    忠臣屈死
    群臣皆知崔琰获罪,却不晓其中细节。原来祸头始于一年前选官之事,当时崔琰推荐了钜鹿文士杨训等进入幕府,这杨训为人倒是很正派,办事才能却不甚高,也是选官之事多恩怨,未免有些人说杨训些闲话。月前曹操晋位为王,杨训带头上了份贺表,颇多赞誉之词,于是又有人说其谄媚行亏,闹得他还挺委屈。毕竟是自己提拔的人,崔琰不免重视起来,找杨训要来了那份表章察看,发现是有些溢美之词,尚在情理之中,便没当回事,给他写了封信表示安慰。
    这本是再寻常不过的事了,无奈其中有人作梗。丁仪愤恨崔琰、毛玠已久,又想助曹植铲除绊脚石。何夔受任东曹掾向曹操谏言,被曹操接受,从此选官事务不再按崔、毛之策进行。丁仪看准了这机会,又与校事钩手,千方百计要寻二老臣之过。
    也是事有凑巧,杨训看了崔琰的信,感到些安慰便丢到一边了。那绢帛之物在当官人看来不算什么,寻常仆僮却甚为珍视,一般衙门里无用的绢帛都取走使用。杨训家有一仆人,得到此绢洗也没洗,竟用它拢发包巾,当了帻笼。这人出门办事,行走在邺城大街上,头顶黑黪黪“崔琰”二字,正被校事爪牙看见,忙抢了来递交上去,于是此信辗转又落入丁仪手中。丁仪掌灯夜读咬文嚼字,把似有争议之处都勾画出来进献曹操。曹操看后勃然大怒,这才将崔琰下狱。
    群臣不明所以东打西探,终于得知点儿缘由。原来崔琰信中有句话触了曹操霉头:“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但这句话可有多重解释。可以是安慰杨训——看了你的表,感觉不错,时乎时乎,随着岁月推移大伙就不议论你了。也可以视为是对时局的分析——看完了你的表,事态还不错,时乎时乎,随着岁月推移朝廷的局面会有改观的。当然,也可以视为正话反说,对曹操的怨咒——看了你的表,还不赖嘛,时乎时乎,随着岁月推移他曹某人会变的。这也暗示曹操可能很快就要篡汉称帝。
    曹操想当然就把它设想成了最后一种解释,因此震怒。魏王偏要小题大做治崔琰的罪,群臣进谏一概挡驾,好在毕竟没明言咒骂什么话,崔琰在牢里住了两天,便被罚输作左校,服了苦役。群臣自然有份良心,又多有受其提携着,三五成群去看望这位受委屈的同僚,今天送件衣服,明天送些吃的,左校署也不敢为难这位大官,崔琰就算没受什么委屈。
    这事过去也就算了,多数人看来似刘桢那等人都能在左校署周游一遭官复原职,崔琰更无大碍,不过是等大王消消气。哪知时隔七日曹操突然召集朝会,又翻出了这件事……
    西宫文昌殿庄严肃穆,为了这点儿事曹操竟动用了大朝的规模,他坐于王位之上,面沉似水,愤愤而言了半个时辰。除了病势沉重的袁涣,朝中所有官员都到了,连曹丕、曹彰、曹植、曹彪兄弟都在场旁听,大家垂首而坐默默不语,聆听着曹操咄咄逼人的训教:
    “自天下混乱纲常尽失,以下克上简傲成风,此皆乱世之弊也。昔日孝章皇帝召集学士在东观论学,修下《白虎通》以为世间纲常之准则,有言‘君为臣纲’,此乃万世不易之度……孤纵横半世,群臣将领莫不亲手拔擢。或初随者、或降服者、或征辟者皆孤之信赖乃得功成富贵,今虽为将为卿,岂可负孤之厚遇?放辟邪侈,讪谤忤上,此乃忘恩负义也……昔主父偃居功自傲、收受财货,不免孝武帝之族;韩歆指天画地、诋毁朝政,难逃光武帝之诛。近者少府孔融、议郎赵彦妄言受戮还不足以为训?谤上者必不得以善终……”
    曹操底气十足声色俱厉,俨然已是天下之主,但是这些忠君礼法之言从他口中说出还是显得不伦不类。一个本身就背君欺上、践踏纲常的人,有一天突然洗心革面说出这种话,谁能接受?或许他一生的悲剧恰恰在此!
    群臣都明白这一番长篇大论由何而发,低头忍受着训斥,大气都不敢出,直至曹操把话说完,大殿上连个咳嗽声都没有,又旱又热的天气,人人头上一层汗珠。时隔半晌,尚书毛玠出班举笏:“大王之言臣等铭记不敢忘怀,然崔季珪之事……”
    “你还要替他求情?”
    毛玠咽了口唾沫,接着道:“臣不敢求情,然崔季珪清忠高亮,雅识经远,推方直道,德才兼备,此番因言获罪实乃无心之过,请大王宽宥,早复其官。”
    “嘿
    嘿嘿……”曹操冷笑道,“复官不可能。实不相瞒,就在此刻校事已前往左校署,责令其死!”
    “啊……”群臣大吃一惊。
    毛玠双眼一黑,笏板松手,险些晕倒在地,就势爬下:“大王开恩。”
    “大王开恩……大王开恩……”卿者王修、国渊等,中台凉茂、何夔等,郎者辛毗、司马懿等乃至四位公子尽皆出班跪倒。
    “晚矣!”曹操一甩衣袖,竟有一丝得意之色。
    毛玠不知不觉眼泪已下,斗胆道:“崔公有何必死之罪?”
    曹操合上双眼:“他书中所言悖逆已极。生女耳……生女耳……”这七天里这个“耳”字一直在他脑中盘旋,不过却不仅是崔琰所写,还有十六年前玉带诏上那句鲜红的“诛此悖逆之臣耳”,那个“耳”字最后一竖拉得很长,仿佛还在滴血;崔琰所写跟它一模一样。曹操猛然睁开眼,不敢再想下去,当然这话也不能说,却道,“‘耳’就不是个好字眼,民间生子有弄璋之庆,生女若问起,不过搪塞一句‘生女耳’,他这是咒骂我!”
    群臣都听糊涂了,怎么连民间生男生女都出来了?曹操又道:“姓崔的自恃河北望族,一副舍我其谁的架势,孤本来就是杀杀他威风。哪知他竟无悔改之意,这几天来我秘遣使者多次窥探,他在左校署依旧是我行我素大言不惭。还有你们!”
    “呃……”群臣更感惊愕。
    “你们天天去拜会他,替他说好话,听他发牢骚,哪把孤放在眼里?你们以为孤是谁?孤是你们的王!”曹操把御案拍得山响。群臣肠子都悔青了,本想照顾崔琰,一片好心反把人家害了。
    “听好了!”曹操颤抖着左臂站了起来,“崔琰之事不准再提,谁若再敢为之声辩,与其同罪!散朝……”
    众臣狼狈万状,惶恐者惶恐、哀伤者哀伤、窃喜者窃喜,慢吞吞从地上爬起。曹丕兄弟更是吓得连头都不敢抬,摸着墙边欲去。
    曹操一眼瞥见:“你们四个给我站住!”
    哥四个不敢再躲,直挺挺跪成一排。
    曹操先对曹植道:“崔氏乃你之姻亲,今已获罪日后少跟他们走动!你须专心读书磨炼才干,以后再有枪替之事绝不轻饶!”
    “是。”曹植忍着悲痛重重磕了个头。
    “你!”曹操又把目光扫向曹丕,“姓崔的保你是不是?靠不住的,再敢拉帮结派,小心我废了你的官职。听说司马懿跟你走动挺多啊,叫他也留神这点儿。清河崔氏我杀了,再多杀一个温县司马氏也无所谓!”曹丕噤若寒蝉,叩首不能语。
    “老二,你封侯就了不起吗?留神我撕了你的皮。”
    “哦。”曹彰是满不在乎,三天两头挨训,习惯了!
    “还有你!”曹操又把手指向曹彪,“别以为老子不知道你想些什么,我骂他们仨你高兴是不是?有你哭的时候!”
    “不敢不敢。”吓得曹彪连连磕头。
    “一群不成器的东西,都给我滚!”曹操声嘶力竭喊了一嗓子,既而坐在地上连喘大气——怎么了?究竟怎么了?四月称王,五月就日蚀!老天不下雨,百姓说闲话,孙、刘灭不了,病也治不好,儿子不争气,大臣不听话!天憎人怨,无一件顺心事!他心里也委屈啊……
    群臣嗟叹着步出魏宫大门,人人心中皆感寒意。曹操这不仅仅是在杀崔琰,也是在杀鸡儆猴,他如今称孤道寡已经是王了,再不能似以前那般随便亲昵,再不能像以前那般直言无讳。天下动乱了三十多年,从今以后又该过那种伴君如伴虎的日子了。
    最痛心的当属毛玠,他与崔琰共掌选官之事长达十年之久,相濡以沫生息与共,如今面对老朋友的死竟束手无策,抬起头眼望着似火骄阳,心中宛如油煎!
    “快走!磨磨蹭蹭做什么?”一阵喝骂和皮鞭声传来。
    群臣望去,但见刘慈等虎狼吏正驱赶着一群黥面髡发的囚徒,往东门而去,这都是近两个月因“造谣惑众”之罪被县令抓捕的罪犯。曹操怨恨有人说天降灾异,杨沛也是严苛酷吏,凡这类罪人不但本人获刑,妻子儿女也充作官奴。这队破衣烂衫身带桎梏的囚犯自大街上一过,每人都被这无情皮鞭、残酷世道、炎热烈日折磨着,痛哭惨呼之声不绝于耳。
    毛玠眼望着这群囚犯,又想起今日无辜受诛的崔琰,痛心疾首,不禁手指囚徒放声悲叹:“苛政猛于虎也。使天不雨者,盖此也!”他这声悲叹声音极大,群臣无不随之摇头叹息。可就在人群中,西曹掾丁仪却眼神一亮,慢慢绽出了微笑……
    就在群臣嗟叹之时,赵达、卢洪也奉命来到采石场:“崔公,您还不明白大王的心意吗?您也是堂堂清河崔氏河北望族,怎连脸皮都不懂得要,叫我们说您什么好?”
    “呸!”崔琰项挂锁链身披囚衣,兀自虬髯虎目威风凛凛,“你等宵小也配嘲弄老夫?戕害忠良血债累累,早晚一日不得善终!”
    “好好好。”赵达爱搭不理,“我得不得好死不劳您老人家操心,可您这事怎么办呢?”
    “我要见主公!”崔琰挥舞着锁链,状若疯癫,“崔某人忠于社稷无微芥之过,何以如此辱我?我有何罪,我究竟何罪?”他声若洪钟,张牙舞爪朝卢洪怒吼着,两旁看押的士卒都拉不住。
    卢洪办了十几年这等差事,还是头一回遇到这般强横之人,竟被他吓得连连倒退:“您、您别冲我们发火啊!”
    “算了,您歇歇吧。”赵达冷笑道,“主公托我们给您带件东西,您一看就明白了。”说着从身后兵士手中接过一口宝剑。
    此剑湛青碧绿,在炎炎日头下泛着耀眼光芒——崔琰当然识得是青釭剑,曹操振威用倚天剑,杀人用青釭剑!
    “叫我死……”崔琰霎时间沉默了。
    赵达笑道:“实话跟您说吧,您若早知悔改也不至于落到今天这步田地。可您都当苦力了,还天天颐指气使吹胡子瞪眼,大王不杀您等什么?还有这满朝的大臣,天天来看您,自以为对您好,其实害了您啊!”
    崔琰凝视着青釭剑,突然仰天狂笑:“哈哈哈……我崔某人就是这副脾气,是非公道自在人心。玉可碎,而不可坏其质;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大丈夫行无亏、志无改,身虽殒,仍可青史留名。死又何惧!反是他曹孟德要遗骂于后人了,哈哈哈……”他那摄人魂魄的狂笑声在山谷中“嗡嗡”回荡。
    “这便好,你既明白也省得我们费事。”赵达松口气,把剑递上,“您自己动手吧。”曹操终不敢以斧刃加此名士,吩咐过务必逼他自己动手。
    崔琰大手一伸抢过此剑,霎时间又转喜为悲,叹息道:“崔琰啊崔琰,你因耿介所以全身,亦所以亡身。可惜……可惜……”
    赵达见他久久不动手,催道:“您快点儿吧,可惜什么?”
    “可惜什么?”崔琰持剑在手,把眼一瞪,“可惜我崔某人烈士之心、文士之才、武士之胆,不能将你们无耻奸臣斩尽杀绝!”说罢举剑便刺。
    “妈呀!”赵达万没料到他还有这手,抱头鼠窜还是慢了一步,剑尖在屁股上划道大口子。
    众军兵立时乱了,各拉兵刃。崔琰却道:“此剑上诛奸佞、下诛群寇,岂能杀我这有德之人。给你吧!”朝着卢洪面门就掷了出去!幸亏卢洪躲得快,那也擦着耳根子过去的,削掉一块头皮,血也就下来了。
    赵达捂着屁股、卢洪抱着脑袋,二人吓得都尿裤了,躲在士兵身后:“杀、杀……快杀了他!”
    “不劳伺候!”崔琰大喝一声挣开士兵,铆足力气身子一纵,一头向山石撞去。
    霎时间一声闷响,红光迸显血浆横飞,溅了众人一身!
    毛玠之案
    崔琰效忠曹操十余载,披肝沥胆耿介忠实,最后竟落个被逼自尽的下场,魏国文武既感惊惧又觉寒心。可就在大家尚在悲愤之时,又一起惊天大案发生——有人状告尚书毛玠讪谤朝廷、诋毁魏王。曹操再度震怒,当即将毛玠抓捕入狱,责令大理寺严加审讯。这次群臣吸取教训不再轻易求情了,又恐好心办坏事,无一人敢去探望,都默默关注案件的审理。
    大理寺与其他官衙最大的不同在于越清闲越好,一般刑狱皆由地方郡县处置,若非震惊朝野的要案何劳大理卿亲自出马?钟繇已在这位子上坐了三年多,除了前番严才叛变还没别的案子要由他亲自审问;而且自曹操晋封诸侯王之后,早就内定由他担任魏国国相,荀氏叔侄已死,现今无论出身、资历、德望都无人比得上他,充任宰相也是众望所归当仁不让。魏王乃汉之宰辅,钟繇乃魏之宰辅,一国之相何等荣耀?任命诏书都快下来了又摊上这么个棘手的案子!
    开审之日是个朗朗晴天,院外比院里热闹,堂下比堂上人还多。朝中大臣来了不少,即便不能来的也打发心腹家人来探听消息,拥挤的人群从堂口一直挤到街上,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三声鼓响,士兵衙役两厢站立,大理卿钟繇登堂上坐;大堂东面有大理正、大理监、大理平三佐官陪审;西首还坐着尚书仆射凉茂、西曹掾丁仪、骑都尉孔桂,三人奉曹操之命前来观审。钟繇手扶公案,瞧着这堂上堂下的情景已心乱如麻,合上双目喘了口大气,才将惊堂木一拍,喊了声:“肃静!”
    大家倒很给钟繇面子,惊堂木响立时鸦雀无声,不过这安静倒比喧闹更紧张,所有人都睁大眼睛关切地望着他。钟繇手捋须髯定了定神,不禁侧目观看——凉茂二目低垂满脸无奈,似很沉痛;孔桂东瞅西看满不在乎,倒像来瞧热闹的;丁仪气定神闲嘴角微翘,似有得意之色。
    曹操虽未告知,但钟繇早已风闻构害毛玠的又是丁仪,祸就出在他那天出宫时瞧见黥面罪犯时发的那句牢骚:“使天不雨者,盖此也!”灾异干旱够叫曹操心烦了,毛玠这个节骨眼上发牢骚无疑要触霉头。可仅因为一句闲话就至于下狱治罪吗?必定丁仪添油加醋进了谗言,孔桂见风使舵也没起好作用!
    钟繇心内思量半晌无言,一旁的大理正司马芝先开了口:“启禀大人,此案所涉乃尚书高官,况有讪谤之语,关乎国之体面,恳请将堂下之人尽数逐去,闭门审问。”司马芝也是河内司马氏,与司马懿兄弟是族亲,去年刚调任大理寺,但他为官清正颇得钟繇器重。此言一出大理监、大理平也随之点头附和。
    “甚好,正合我意。”钟繇立刻摆了摆手;众兵丁手执棍棒皮鞭一拥而上,将堂下旁听者尽数往外轰——此处是讲王法的地方,不管何等身份都得遵命,颇有几位相厚的同僚,也只能无奈而去。
    众人逐走,大门一关,钟繇稳当不少,又低头详详细细看了一遍案卷——其实这案子再简单不过,这句牢骚话毛玠肯定说了,但除此之外丁仪还向曹操进了什么谗言就不得而知了。现在关键在于若毛玠认罪是何结局,会不会像崔琰一样丢了性命?论公而言,毛玠是中台重臣,又是曹营元老,仅因几句怨言获罪实在有失公道;若论私的,钟繇虽与毛玠无甚深交,但毕竟二十年同僚,毛玠何等忠直他很清楚,若不援手情何以堪?好在这次与崔琰之事不同,丁仪只是耳闻上告,并无书信之类的佐证,这便有周旋的余地。钟繇既要想方设法帮毛玠开脱,又不能忤逆曹操之意,自然百般思虑慎之再慎……
    “钟公!”丁仪突然打破了沉默,“升堂许久为何还不开审?大王等候回复,可不能耽误啊。”
    “哦,”钟繇不敢再拖延,传令衙役,“带人犯!”
    丁仪知他有心偏袒,眯着眼睛微笑道:“钟伯父,我父在世时常说您老人家是个公正无私的清官好官。小侄这还是第一次观您审案,若您身有不适可别硬撑,我可向大王禀奏另换他人。”
    钟繇瞥他一眼,心中暗骂——醉死鬼丁冲,在天有灵睁眼瞧瞧,看你养的好儿子!
    少时间锁链叮当,只见毛玠身戴枷锁被四个士兵押着,踉踉跄跄来到堂上。不见毛玠,钟繇倒还按捺得住,一见毛玠,顿时五内俱焚——昨日国之忠良,今朝阶下囚徒。毛孝先早逾六旬,满头银发蓬乱如草,脸上又是皱纹又是污垢,一双死鱼眼呆滞无神似是心灰意冷,手脚之上皆有桎梏,躬身驼背一瘸一拐,叫人好不凄然!
    兔死狐悲物伤其类,钟繇强忍激动咕哝一声:“卸去枷锁……”
    “谢大人。”毛玠嘶哑着嗓子说了一声;有兵士为他解去枷锁,随即按他跪地。
    钟繇真不知这案该怎么办,但催命鬼就一旁坐着,硬着头皮也得问:“犯官毛玠你可知罪?”
    毛玠跪直身子,提了口气道:“在下不知何罪。”
    满堂之人心里都翻两翻——好硬的毛孝先,来个死不认账!
    钟繇又喜又忧,喜的是毛玠心思未死尚有回旋余地,忧的是这倒给自己出了难题。他既不忍着力逼审把案坐实,又不能发无罪之论,无奈之下转而陈述案情:“毛玠,有人检举你数日前擅发议论,有毁谤朝廷之言,可有此事?”
    “不记得了。”毛玠很精明——如说有就是认罪,说没有后面若坐实是罪上加罪,干脆含含糊糊。
    钟繇又道:“你曾言大王刑律苛刻罪及犯人妻儿,以致上天示警不降甘霖,可有此类言语?”
    “不清楚。”
    “你是否与那些获罪之人有私情?”
    “不知哪些获罪之人。”
    “你可知此言所涉之罪?”
    “不了解。”毛玠一问三不知。
    这三问下来,钟繇心里有底了——看来毛玠脑子还挺清楚。其实这会儿已无话可问,咬死不招就该动刑,可钟繇哪能对毛玠下手?摆出一副恫吓之态:“你身为中台要臣,岂会不知这等言论所涉之罪?分明巧言舌辩!”说罢捋捋胡须,慢慢解释道,“自古圣帝明王,处置罪人连坐妻子,古已有之。《尚书》有云‘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予则孥戮汝……’”大理三官暗暗吃惊——审案竟审出《尚书》来了!钟公意欲何为?
    钟繇确实有点儿口不择言,干脆以错就错,接着论下去:“古之司寇治刑,男子入于隶,女子入于舂。汉律,罪人妻子没为奴婢,皆黥面。汉法所行黥墨之刑,存于古典。今奴婢祖先有罪,虽历百世,犹有黥面供官者。何也?”他自问自答,“一以宽良民之命,二以宥并罪之辜……”这已经不是问案了,倒似畅谈他对律法的心得。
    司马芝坐于东边首位,心中甚是焦急,那边还坐着对头呢!于是装作咽喉不适,轻轻咳嗽一声。
    钟繇听闻咳声硬把话往回拉:“既然连坐黥面不负于神明之意,何以致旱?”
    毛玠双唇一动未及开口,钟繇一拍公案又接着侃侃而谈:“若考《洪范》五行之说,政苛则天寒,所以致阴霖;政宽则炎热,所以致干旱。你讪谤之言根本不合经义,若大王之法苛急,应当阴雨洪涝,何以反而天旱?”这番话出口,丁仪不禁眉头紧锁——他预料到钟繇可能袒护,因而自请监审,但这一套乱七八糟的推论使他迷惑不已。钟繇不在案情上做文章,反而深挖讪谤的经义依据,究竟意欲何为?不但丁仪,连凉茂、孔桂也听迷糊了。
    钟繇抛出这套经义之理,接着越扯越远:“成汤、周宣皆为圣明令主,所逢之世尚有干旱。今战乱以来干旱之灾断断续续三十余载,你却一概归咎于黥面之刑,你这样说对吗?昔卫人伐邢,师兴而雨,并无罪过何以应天?”这两问实在与案情毫没关系,这不像是审讯,简直是考经义。
    大理三官和凉茂等人今日真大开眼界——恐怕盘古开天以来从没有这么问案的。审案都是上面问一句,犯人交代一番,今天完全颠倒,钟繇在上面长篇大论,犯人在底下听得两眼发直。问得都是经义之学,叫毛玠如何回答?
    毛玠无话可说只能听着,钟繇自有主意,话风陡转越说越快:“你讪谤之言今已流入民间,大王闻之甚是恚怒。你不可能自言自语,当时你看到黥面罪人时身边有谁?你对谁说的这话?那人又回答了些什么?哪月哪天?在何地方?”这一连串问题如暴风骤雨毫不间断,根本不给毛玠答辩的机会,一口气问罢,钟繇死劲一拍惊堂木,“你听好啦!状告你之人具已明言,大王深信不疑,你好好想想……可要从实招来。”说这两句话时,他死死盯着毛玠的眼睛。
    别人不明白,司马芝见此情景立时了然,瞧丁仪满脸迷惑之色,心中暗笑——钟公好厉害!一套“迷魂掌”把他打蒙,猝不及防切入正题。
    大堂又已恢复宁静,毛玠低头沉思——钟元常究竟什么意思?他问我那日有谁、说了什么,却又不容我立刻回答?莫非……莫非暗示我不要招对,直接把状告之人攀扯进来?是了,我身在狱中不知告状者是谁,但此人必是添油加醋另有谗言,我若认罪,无形中就连那些不实之言也一并认下了;我若不认,把那日在场之人都招出来作证,只恐牵连甚多愈加揪扯不清。钟元常暗示我把告状者攀扯进来,反扣他个诬告之罪,便有机会翻案……
    想至此毛玠精神抖擞,声色俱厉:“臣闻萧望之缢死,皆因石显构陷;贾谊放外,乃因周勃、灌婴谗害;白起因范雎之言赐剑自尽;晁错因袁盎之谋腰斩于市;伍子胥因伯嚭之谗丧命于吴。这些忠良皆因他人妒害屈枉而终……”提到这些毛玠甚是凄苦,效忠曹操二十余载反遭刑狱岂能不悲?他老泪在眼眶里打转,把牙一咬接着道,“臣执简幕府,职在机枢,又典选官。属臣以私者,无势不绝,语臣以冤者,无细不理。今日之事必有人构陷,欲以诬枉之言加害于我,恳请大人将状告之人提至堂上,我与他当面对质,若我果有讪谤之心,情愿就戮。若无此言么……”他猛然提高沙哑的嗓门,“也不能放过此诬告之徒!”
    钟繇悬着的心总算放下了:恰到好处,不枉我一番苦心!
    丁仪甚是心
    惊——实事求是讲,毛玠确实说了句“使天不雨者,盖此也”,绝对是牢骚之言,但也仅此而已;可他对曹操讲的却远不止这些,大有夸张诋毁。若两相对质,双方都空口无凭,状告就演变成互相攻劾了。毛玠的声望权柄都比他大,他害死崔琰又不得人心,若闹得不可开交,保不准有人跳出来帮毛玠作伪证,那这官司非但治不了人家,反倒把自己害了!正不知如何是好,却听钟繇冷森森道:“具结画押!对质之事非本官能做主,需禀明大王再作定夺。”说罢又一拍惊堂木,“人犯带回,退堂!”竟这么糊里糊涂对付下来,大理三官都松了口气。
    钟繇收起铁面,笑眯眯对西首三人道:“老夫已尽力,对质之事还请三位禀明大王。毕竟检举之人连我都不清楚,如若草草治罪实在难以服众啊!”
    “言之有理。”凉茂也不垂头丧气了,连声附和,“还是当面对质问明白才好。”
    丁仪听他俩一唱一和甚是厌恶,取过书吏记下的笔录细细观看。他隐约感觉钟繇诱供,但看了半天却也挑不出毛病,暗叫怪哉。凉茂却一拍他肩头:“丁西曹,大王还等咱回复呢,还不快走?”
    “唉!”丁仪不情不愿把供词扔开。
    钟繇还故意气他,手捻须髯道:“贤侄,老夫这堂问得如何?”
    丁仪鼻子都气歪了,拱拱手:“佩服佩服!”
    钟繇回转后宅也不禁一头冷汗——这一案问得实在险,审案的比犯案的还累!眼下这关算勉强过了,接下来怎么办?曹操能让丁仪与毛玠当堂对质吗?丁仪会不会告自己一状?他又把供词从头到尾看一边,确信挑不出毛病才松口气;斜倚书案,正思量对策,府里一个心腹老仆进来禀报:“大人,五官将差侍官朱铄求见。”
    “哦?”钟繇料定是为毛玠之事,“不见!”
    老仆却道:“朱先生说了,大人不见也不强求,但有件东西一定请您过目。”说着转身从廊下抱进一个粗布包裹,“朱先生还说,他在后门等候,请您看完后务必赏他句话。”这老仆很知趣,说完便退至门外,低头等着。
    钟繇打开包裹,见是一只青铜的五熟釜鼎,这东西不大不小,倒像是件摆饰。他当即领会:老子有云“治大国若烹小鲜”,为相者当燮理阴阳、调和五味,五官将预祝我担当国相,送这别致物件倒也妥当。
    继而又见釜下还有卷书简,展开来看,乃是曹丕亲笔,通篇端端正正的小篆:
    昔有黄三鼎,周之九宝,咸以一体使调一味,岂若斯釜五味时芳?盖鼎之烹饪,以飨上帝,以养圣贤,昭德祈福,莫斯之美。故非大人,莫之能造;故非斯器,莫宜盛德。今之嘉釜,有逾兹美。夫周之尸臣,宋之考父,卫之孔悝,晋之魏颗,彼四臣者,并以功德勒名钟鼎。今执事寅亮大魏,以隆圣化。堂堂之德,于斯为盛。诚太常之所宜铭,彝器之所宜勒。故作斯铭,勒之釜口,庶可赞扬洪美,垂之不朽。
    钟繇见丝毫未提及毛玠之事,倒也宽心不少,又细观那釜鼎——此釜虽然不大,但雕饰精美,必是能工巧匠花了不少心思才铸成,上面还有几行小字,写的是“于赫有魏,作汉籓辅。厥相惟钟,实干心膂。靖恭夙夜,匪遑安处。百僚师师,楷兹度矩”。这是盛赞钟繇乃百官楷模、国之砥柱。
    摸着这只触手光滑的釜鼎,钟繇还是有些为难。倘若收下,便与五官将有私;如若不受,又与五官将结怨,究竟怎么办呢?
    他放下釜又拿起书信再看一遍,从头到尾措辞谦恭,只一味赞美他的仁德功绩,毫无请私、拉拢之言。钟繇蹙眉思忖:崔琰死了,若毛玠再遇害,谁还敢再保曹丕?但此事也不单是储位之争,两位老臣相继遭难,若算上先前罢官的徐奕,丁仪已扳倒三位重臣,作恶也忒过,天理人情何在?群臣敢怒不敢言,我将为一国之相,若不能保全忠臣又谈何燮理阴阳、百官魁首?曹丕毕竟居长,既合宗法又无愆尤,也不宜拒之千里。何况丁仪既然连毛玠都敢谗害,焉知将来不会害到我钟某人头上?今日我百般开脱其实已经与他结怨,与其忍气吞声,倒不如……
    钟繇眼睛一亮不再犹豫,把这只釜赫然摆在自己案头,回头吩咐老仆:“告诉朱铄,东西老夫收下,请他代我向五官将致谢。”
    “诺。”老仆领命。
    “慢!打发走姓朱的,再到前面把司马大人找来。”说罢钟繇收好简册,又寻了块空白绢帛,奋笔疾书;不多时吹干墨迹,塞入锦囊。
    刚刚封好,司马芝也来了:“钟公召唤属下有何吩咐?”回想起方才堂上之事,他还有些忍俊不住。
    钟繇也笑道:“子华无须多礼,毛玠之案以你之见应当如何?”
    “虽有怨言,不宜加罪。”司马芝直言不讳,“毛公辅佐大王二十余年,忠心耿耿岂会讪谤?不过是说句气话。这半年天降灾异、士兵叛乱,本就人心不宁,需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若连几句牢骚都不能发,国家就要积出大祸了。”
    “一语中的,甚合我意!”钟繇把锦囊塞到他手,“老夫欲救毛公性命,然审理此案不便出头,况且丁仪今日观审必道我有私情。这是密信一封,你代老夫另请他人周旋。”
    “请谁?”
    “以我度之唯一人可救毛公者,”钟繇诡秘一笑,“侍中和洽!”
    营救老臣
    孝安帝以来宦官干政屡禁不止,曹操就亲眼目睹过王甫、曹节、程璜、蹇硕及张让等十常侍的贪婪嚣张,他又亲自参与过剿杀寺人的政变,当然对宦官没有好印象。不过等他亲身当了一国之王,还是觉得这套制度有其必要。王宫姬妾众多,他又日渐老迈,万一哪位夫人送他顶“翠绿冠冕”,叫他老脸往哪儿放?于是魏宫也开始接纳寺人,但只充当杂役奴仆,废除中常侍,仅留小黄门,不得参与护卫和打理文书之事,这便限制了宦官势力的膨胀。内侍官由士人、寺人并任,这差不多恢复到光武中兴以前的旧制,想来曹操祖父曹腾便是宦官,曹操毕竟给这行当留了线生路,这也算对得起祖宗了吧?
    如今曹操身边最得宠的小黄门就是严峻,这孩子虽小却甚伶俐,又是沛国人,满口乡音,不但曹操喜欢,后宫众夫人也甚疼爱,常给他果子吃。但严峻在内宫是个撒娇孩子,见外臣却颇有些“官威”,若遇到官职低微之人都不拿黑眼珠瞅人家,趾高气昂骄傲得很。
    不过今天严峻可瞅了身后这位大臣无数眼了,他在前引路,迈两步就回一次头,看了又看,实在没见过这么寒碜的人。此人有五十多岁,冬瓜脸,宽脑门,塌鼻梁,左眉高右眉低,三角眼,大下巴,短胡须,前鸡胸后罗锅。这倒也罢了,严峻连连回头就为看他走路——罗圈腿却内八字脚,能亲眼见识这样的人走路真开眼了!
    但与长相既不相符的是他的服色,明黄锦绣官衣,头戴貂珰冠,银珰左貂,身披青绶,这可是二千石的侍中才有的装束。遍观天下,长得这么丑又当这么大官的恐怕只有一人,便是和洽和阳士。
    现今除了孔桂,曹操最宠信的大臣当属王粲、杜袭、和洽,三人中又以和洽最奇。他乃汝南人士,曾受“月旦评”,早年名气很大却没当官,何进、袁绍有意延揽,他一概不从;天下战乱避居荆州,也没为刘表效力,直至曹操平定荆州才辟为掾属。算来和洽投曹之前没当过一天官,建安十三年起效力曹操,可到建安十八年魏国建立,初封百官他便受任侍中之职,从一介布衣跻身常伯只用了五年,整个曹营再无第二人!王粲以文采得幸,杜袭以忠直受宠,但和洽不一样,虽身为侍中却极少入宫陪驾,除大朝会外他连面都很少露。朝中之人皆知他得曹操宠信,却始终搞不清曹操到底看中他哪里,莫非貌丑也是优势?
    严峻再机灵也是小孩,一瞅和洽便觉好笑,又不敢笑出声,“吭吭哧哧”地一直把他引到温室殿外。天气太热了,所有门窗都敞着,殿内垂着避蚊虫的薄纱帐,和洽一眼瞅见——曹操正身着一袭短衫,坐于纱帐之中与人对弈;那对弈者三十多岁、身材高挑、举止恭顺,正是丁仪;曹操身后自然少不了孔桂,正手握一把蒲扇轻轻摇着;而帐外殿角处还垂首站立一人,只能看见背影,辨不清是谁。
    不用问,丁仪观审之后回奏魏王,必是他们君臣商量好了,料到有人来说情,故意摆下这么个局拒谏。怎么对付?和洽眼珠一转,猛一抬手揪住小严峻的耳朵:“你这娃娃方才笑什么?”
    “没有。哟哟哟……”严峻被他捏着直叫,“放手!放手!”
    外面一闹惊动了里面,曹操朝外望了望:“来者是阳士吧?怎么回事?”
    “正是微臣。”和洽答话,却不肯松手,“启禀大王,这寺人笑臣貌丑。”
    严峻尖着嗓子嚷道:“我乃大王之内侍,你当众辱我……无礼!辱我就是辱大王……哎哟哎哟!”这小子还真能说。
    和洽丑陋的脸庞抽动两下,似乎是在笑:“岂不闻‘不识无盐之美者,是为无心’,你这娃娃不过区区内侍,以貌取人实在该打。”
    曹操乐不可支:“你一把年纪了,怎与个孩子置气?”
    “去吧!去吧!”和洽这才松手,既而朗声道,“臣以为这些少年人实该管教,自恃恩宠骄纵无礼,上失公道下违人意,正直之士岂不寒心?”
    丁仪攥着棋子的手一颤——这话说谁呢?
    曹操一笑置之:“阳士莫非为毛玠之案而来?孤已有主张,不必多言。”
    和洽脑筋一转,笑道:“臣为汉中之事而来。”
    “汉中之事?”
    和洽借着说话的机会溜溜达达来到殿上:“主公虽得汉中而未拔蜀中,近闻张郃率部入巴郡与张飞相争,此孤军深入恐不得胜。汉中近敌而远我,大军又已撤回,长此以往必成敌进我守之势,两军僵持所耗甚众,不若将汉中军民一并迁回关中,暂息兵戈可保无虞。”
    曹操差点儿笑出声来——这么办岂不是把汉中拱手让与刘备了吗?料是和洽故意没话找话,便不理他,只道:“容孤想想再说。”又拾起棋子继续下棋。
    和洽顺口说了这番话,才看清原来殿内站的是虎贲中郎将桓阶,见他满面无可奈何之色,想必也是为毛玠之事而来,碰了钉子。和洽暗挑大指——好个桓伯绪,如今无人不知你保曹丕,此时百官缄口,你却不避嫌疑还肯出头,真硬汉子!
    他心下这么想却不动声色,若让魏王误以为他们串通好的,反倒不好办了。和洽也真有主意,一声不吭边上站着,就仰脸瞅着魏王。他瞅曹操,曹操能不看他吗?问题是他这张脸实在看不下去。曹操明知道他为何而来,可他偏偏顾左右而言他,又拿这张丑脸对着自己,没一会儿工夫曹操脑子就乱了。
    “不下了……”曹操把弈局一推,“和阳士,孤实言相告。毛玠毁谤之言还在其次,他是故意为崔琰鸣不平,此乃损君恩而从私义,殆不可忍!昔萧何、曹参与高祖并起微贱致功立勋。高祖每陷危困,二相恭顺,臣道益彰,所以能终身富贵荣及子孙。毛玠随我起于兖州,崔琰不过袁氏旧僚,即便论情分也当更与孤相厚,何况有君臣之分?孤三令五申不准再议崔琰之事,他竟如此倚老卖老大放狂言,怎叫孤不恨?”
    桓阶不禁瞥了和洽一眼——还是你高!我劝半天都不理,你往这一站他自己全说了。
    丁仪却暗暗埋怨曹操——大王糊涂,这丑鬼最会讽谏,难缠得紧,可千万不能理啊!
    果不其然,和洽全不管曹操这一套理由,只眨巴眨巴眼睛,装出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大王不提,臣倒把这事忘了,既然提起,臣也该说两句。”
    曹操又好气又好笑,抓把棋子往盒里一抛:“说说说。”
    “毛玠因何获罪臣不清楚,但案子既然出了,要审明问清才好。依臣之见不妨叫检举者到大理寺与毛玠对质,也好水落石出。”和洽早得了大理寺的消息,打蛇打七寸。
    曹操真后悔与他多言,倒叫他反将一军,蹙眉道:“不行!案子自要审明,但检举者也是出于忠心,孤岂可让他暴露人前?”说话间不自禁瞟了丁仪一眼。
    和洽咬住不放:“大王所言差矣。是非曲直理当分明,若真如检举者所言,则毛玠讪谤属实,其罪非天地所能载。若检举者所言不实便是诬告,当惩戒此卑鄙小人以儆效尤。臣并不敢偏袒毛玠,但毛玠早年投效特见拔擢,刚直忠公为众所惮,按理推想不当有此行径……”
    丁仪听这话就有气:你说不偏袒,这话还不是偏袒之意?
    刚要插言质问,却听和洽又把话圆了回去:“然人情难保,或因一时之私而发悖逆之言,亦未可知,故需双方对质以验其实。大王维护检举者,虽出于恩泽仁爱之心,却使是非不明曲直难分,只恐群臣见疑有失人望。”
    他这番话说两头的理,并非一味偏袒,曹操没法不答,便道:“孤不让双方对质,正是要求个两全,既要毛玠明言其过,又要保检举者无碍。”曹操心里有数,先前徐奕罢官、崔琰自尽,丁仪已有些不得人心,真要是两方对质,借着舆论之威这官司都可能打翻了。
    “天下事有得有失,并无两全。”和洽往前凑了几步,“若毛玠果有谤主之罪,当肆之市朝;若无此意,告发者诬陷大臣以误主听,也当严惩。二者不加检核,糊涂审理人心难服,臣窃不安矣!”
    “不可!”曹操让他挤对得有点儿挂火了,“朝廷方立干戈未息,安可使同殿之人两相攻劾?昔晋之狐射姑刺阳处父于朝,此当为君之诫也!”
    和洽又凑两步,已到了纱帘边,抬手一指丁仪:“大王何必引经据典,是非曲直乃是公理,何不直言有回护此人之意?”丁仪脸都白了,不知他要干什么,孔桂也摸不清风向。
    曹操完全没料到他把话挑明,又羞又怒,把棋盒一摔道:“不错!正礼乃故人之子,又颇有才略忠于寡人,私之有何不可?”
    和洽直挺挺往地下一跪:“大王所言有理,臣无不心服。但臣有一事不明,想请教大王。”
    “说!”曹操已不胜其烦。
    和洽突然压低声音,抬起头直视曹操,和颜悦色缓缓道:“大王宠信乃臣子之荣耀,有所回护也属情理,无可厚非。不过您既能回护一介晚生,为何不能回护辅保您二十多年的老臣呢?”
    “呃……”曹操无言以对啦!
    是啊,辛辛苦苦给你卖命二十年的人你不偏爱,却偏爱一个晚生后进,合乎人情吗?其实曹操并不糊涂,他对毛玠的态度与对崔琰不一样,崔琰再有功毕竟是袁氏降臣,毛玠却是自兖州起家之际就相随驱驰的。也正因如此,他才不能忍受毛玠因为崔琰而发他的牢骚,这不是讪谤不讪谤的问题,而是君恩私交谁重要的问题。平心而论曹操也知丁仪的话有水分,但他就是要跟毛玠赌这口气。他也根本没想像对待崔琰那样把毛玠置于死地,只要毛玠能向他认个错,顶多罢几天官,过一段时日就官复原职风平浪静了。萧何尚且下过狱,毛玠又有何不可?不就是认个错么?
    可曹操想得容易,毛玠却不能认。万一像崔琰一样怎么办?何况这牵扯立储问题,他后面还有个五官将呢!
    毛玠越不认,曹操越赌气,君臣就杠上了,但这都是摆不上桌面的话。现在和洽排除公义只论私情,应该不应该适当回护毛玠呢?曹操不禁回想毛玠二十年的功劳,出谋划策选拔官员自不用说,当年毛玠一句“奉天子以令不臣”宛若惊雷,始开曹氏王霸之业,单这一条还不够吗?当初曹操也曾宠信毛玠,看中他耿介的品质,称赞他是“国之司直,我之周昌”。现今毛玠倒够个周昌,反倒是曹某人够不上汉高祖喽!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公理私情都摆着,何必再赌这口气呢?曹操瞅着和洽这张丑脸,苦笑道:“你呀!只要一开口总能把孤问得无话可说……孤确实不宜有偏有向,赦免毛玠吧。”
    “大王圣明!”桓阶一声高呼。孔桂不禁白他一眼——嘿!竟拍在我前面了。
    丁仪却插言道:“毛玠讪谤确实无误,臣愿与之对质。”去不去放一边,这态度他得硬,若不然糊里糊涂放人,他岂不成了诬告?
    “算了吧……”曹操苦笑道,“人可以放,但妄论朝政诋毁庙堂,此罪不能不治,打发他回家吧。”
    丁仪无言再对,其实从他立场看,能不能把毛玠整死已无所谓,反正毛玠已下过狱了,以后也不可能对选官之事指手画脚,以此撼动曹丕拥护者的目的已经达到。
    孔桂更没的说,他与毛玠无冤无仇,仅是想在关键时刻上对船,反正整治崔琰、毛玠之时他跟着擂鼓助威了,现在勉强也算个“曹植党”,以后前程无忧就行了,至于毛玠怎么样根本无所谓,故而连呼“大王仁爱”。在他看来登上临淄侯这条船绝对安全!
    桓阶赶紧凑过来:“狱中非久居之地,望主公速发赦令,臣这便去办!”他一刻都不想再耽误。
    曹操无奈,随手写了道赦令,和、桓二人千恩万谢携手而出。桓阶可真服了和洽。和洽来前桓阶已苦劝半日,所言无非毛玠如何忠诚、如何有功、如何有威望,担保他不会讪谤之类的话,皆是公的一面,全然没提到私情。而和洽三两句就引到私意,不否认偏爱袒护有何不对,一步步把曹操引进陷阱。最后这一句轻飘飘的话便把泰山撼动了——是啊,有的事越是认死理公事公办越麻烦,反而人情更能动容。
    这结果桓阶、和洽、钟繇已很满意了,以毛玠的威望罢官能罢多久?最多一年半载就满天云雾散了……
    可事实却不是这样!当毛玠从大理寺狱中出来时已心灰意冷,他怎么也想不明白,含辛茹苦二十余年,耿介忠直任劳任怨,换来的怎是这样的厄运和羞辱?连句牢骚都发不得,满腔激愤向谁去诉?这位老臣如行尸走肉般回到家,饭也不吃,觉也不睡,睁着两眼往榻上一躺……没三天工夫,活活气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