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择陵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六月,炎炎夏季又到了。燥热天气已持续好几天,有两场雨也只是电闪雷鸣旋即而止,没半个时辰又恢复原样。四下没一丝风,烈日流火烁金,把大地炙烤得黄焦焦、热腾腾。从邺城城楼向外望去,草木都蔫巴巴的,耷拉着枝叶动也不动;宽阔的驿道黄土蒸腾,与灼热的白气交织一片,一切都显得朦朦胧胧。
而此时此刻,中阳门城楼上挤满了人,有文有武还有太子曹丕和众王子,虽然大家都换了最薄的衣服,尽量躲在荫凉处,还是热得汗透衣襟,人人脑门一层汗珠。这该死的鬼日子谁也不会没事往城楼上跑,大伙都是奉魏王之命而来。曹操也和众人一样登临城楼,倚在一张藤编的胡床上;唯独不同的是他似乎全然不觉暑热,穿锦绣长衣,戴冕旒冠,脸色苍白,没流一滴汗水——阴虚而火旺,这便是病态。
这两年来群臣已见惯了他的暴怒无常,今天的曹操却格外沉静,甚至有一丝无精打采的垂老之感,大家又不免为他病体担忧。自那日赶走仲长统,他大闹一场之后就成了这副样子,仿佛心灵一下子被掏空了,浑浑噩噩提不起精神,方士也不见了,连李珰之配的汤药喝着也不起劲了,看来他已默认了这无奈的命运。
曹操始终默不作声,只愣愣地眺望着城西,其实这炎热的日子又有何景致可观?臣僚都屏息凝神,低头看着脚下城砖,谁也搞不清他叫大伙来做什么,也无人敢问。众大臣还好说,王子们却有点儿沉不住气,曹衮、曹茂之流还小,早热得站不住了,巴望着要往城下钻,可谁也不敢说话,都偷偷瞅向大哥曹丕。曹丕也揣测不清父亲心思,碍于身份更不敢贸然进言,又朝严峻、孔桂使了个颜色。
二人会意,刚欲凑前劝曹操回宫。哪知曹操突然开了口:“你们往那边看。”他抬手指向西面远处一片光秃秃山冈,“那处地方贫瘠而开阔,寡人死后就葬在那里。”
大家皆是一惊,万没料到他竟是在给自己挑坟地——固然曹操一天天苍老,但他毕竟强横一世,对曹营众臣和北方百姓而言更是早已习惯了他的统治,猛然听他提身后事,所有人都感到一阵莫名的恐惧,群臣齐刷刷跪倒:“大王,不可出此不吉之言。”
曹植身子一颤,伏地大呼:“儿臣愿父亲长命百岁,永享安康!”
曹丕更是跪趴两步,凑到胡床前,抓住父亲袍襟:“天下未平,四海未安,黎庶嗷嗷以望尊者。父王何以言死?”
曹操并不理睬他们,兀自凝望着西方,目光幽幽的,似是充满了疲倦和迷惘:“有生就有死,自古无不逝之人,又有什么吉不吉的?寡人自己选好陵墓,也省得你们日后操心。”
群臣几时见过曹操这般心灰意冷,都不禁唏嘘,丁仪、孔桂等更泣不成声:“大王乃天降之神匡救乱世,您不会死,不会死的……”后面的话没法说——您死了我们可怎么办呢?
曹操只长叹一声,又道:“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邺城西冈虽贫,却有西门豹之祠,此乃古之先贤。可在其左近之地为陵,也不必建封植树,因高为基,简单下葬。《周礼》有云,‘冢人掌公墓之地,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汉制谓之陪陵。日后凡有功于我曹魏社稷者,死后可陪我陵。”
曹彰倒似把生死看得很开,没掉眼泪,只道:“父王有此意愿,儿等无敢不从。但父王有开创社稷之功,岂能不封不树,草草薄葬?倘若如此非但无以宣父王之德,恐怕世人也要讥讽我兄弟不孝。”
“不孝?”曹操瞥了他一眼,“世间有大孝,有小孝。扬我曹魏之业,吞并四海传与万世,才是大孝,修陵算得了什么?昔日孝景帝遵文帝遗旨为父薄葬,至今山陵完好;光武帝英雄一世,明帝却偏偏厚葬其父以扬帝德,结果还不是被掘墓贼盗了?古之圣人以天下为家,不别远近,不殊内外。虞舜葬于苍梧,夏禹葬于会稽,皆巡狩年老,道死边土。寡人不配与圣王比德,能有一方水土为陵就很知足,更复何求?天下未宁不可厚葬以长奢华之风。”不奢华是一方面,自新莽以来赤眉、绿林都曾干过盗墓勾当;董卓迁都西京时几乎把三辅富庶陵墓挖了个遍,其实连曹操自己都未能免俗,掘了梁孝王陵墓,他怎能不防备别人来挖他的坟?不封不树,薄葬轻敛,没什么可盗的,自然就绝了贼人之心。
曹彰诺诺连声,心下却忖——您倒想开了,不过死人做不了活人的主,到时候也未必能如愿。
“子桓、子文、子建,还有朱虎,你们近前来。”曹操点手唤过年纪最长的四个儿子。曹丕、曹彰、曹植、曹彪都围跪在胡床前。
“为父三十年苦心孤诣,我曹魏基业来之不易。《公羊传》有云,‘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帝王以九州四海为家,若非扫灭狼烟归为一统,终不能算成就正朔。为父老了,不知来日几何,统一天下的大业就指望你们啦!”时至今日曹操终于不再对统一天下抱有奢望,他不得不承认自己有生之年已办不到,只能留诸后人了。
在场众人几时见过曹操无奈自弃?这次连曹彰都一脸怅然,曹丕却心下怏怏——平定天下之事交代我这太子就好了,却拉上仨兄弟,未免不伦不类。
“你们四个虽已长成,但列位兄弟尚幼,似幹儿不过三岁,日后教养之事多累汝等。”说到这儿曹操才握住曹丕的手,“你等需手足一心共保社稷,万万要以袁谭、袁尚兄弟为鉴!”知子莫若父,曹操了解曹丕心胸,因而同时向他兄弟四人托付后事,让大家有个见证,似乎这样就能确保曹丕日后善待兄弟——但这真的有用吗?
曹丕立刻指天为誓:“父王之言,孩儿一定铭记在心!”
“好!听你这么说,为父放心了。”曹操轻轻抚着曹丕肩膀——这是曹丕晋位太子以来他第一次当众夸奖儿子,但也可能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真心夸奖曹丕。
曹宇、曹衮等小王子早哭作一团,群臣也唏嘘不止。却见曹操长出一口气,似是压在心头的事终于完成了,继而黯淡的目光忽然一闪,挺直身子道:“既然后事已交代明白……传令中军整备兵马,寡人要亲统大军再征汉中!”
所有人又是一惊。曹植欲谏,却被曹操抬手拦住:“前番吴兰、马超虽败于武都,刘备贼心不死卷土重来,听闻已调动川蜀之地所有人马大举压向汉中。寡人与此贼不共戴天,必要让他输得心服口服。若能保住汉中,进图蜀中,则天下之定不远矣。”
道理是不错,但以他现在的身体状况还能再打仗吗?曹操这次出兵的举动与其说有感于形势,还不如说是奋力一搏的冲动。众人尽感忧虑,可这话又不能明说,倘直言他年老体衰不堪再战,岂不触了霉头?黄门侍郎刘廙出班奏道:“微臣不敢阻大王远征,但有一言还望大王纳之。”
“说。”
刘廙恭恭敬敬道:“大王起军三十余年,敌无不破,强无不服。今孙权负险于吴,刘备不宾于蜀,此皆重山恶水偏僻之地,虽自守无以成大害。昔文王伐崇,三驾不下,归而修德,然后服之。为今之计莫若料四方之险,择要害而守之,选天下之甲卒岁更焉。殿下可高枕于广夏,潜思于治国;广农桑,事从节约,修之旬年,则国富民安,虽不征亦天下可定矣!”一来刘廙是读书人,推崇以德服人;二来也避开曹操病体不谈,绕着弯劝他别去。拿别人说事或许曹操不听,把他推崇的周文王抬出来,他还能不听吗?
岂料曹操“嘿嘿”一笑,拍拍自己胸口道:“非但君当知臣,臣亦当知君。欲使寡人坐行西伯之德,恐非其人也!”你想要我学周文王,我是那种人吗?这算是把话彻底说透了——莫看曹操每每上表自谦,声称仰慕周文王之德,什么“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以服事殷”,什么“雍雍在宫,肃肃在庙;不显亦临,无射亦保”。其实他心目中真拿周文王当回事吗?他以军功起家,以武力称霸,欲达目的无所不为,焉能真的笃信道德?谦诚之言不过是往脸上贴金,真叫他以德服人,岂非笑谈?
刘廙嘿然而退,曹丕见他故意没把话说透,自己却要敞开直言:“父王当真要去,只恐……”
“你放心,此番我携你母及众姬妾同往,随时照顾寡人,诸医士也随军侍奉汤药,料也无妨!”
“李珰之倒也罢了,那帮方士之人……”曹植想提这事,又不忍扫父亲的兴,话说一半又咽了回去。
曹操眼中闪过一丝老辣:“你们真以为为父老糊涂了?就凭他们那点儿伎俩还蒙不倒我!先前郄俭、左慈等或可一信,不过寡人年事已高即便修行也难裨益,至于后来大批左道之人皆是寡人将计就计,故意把他们诓来的。此等妖言之辈虽不能迷惑正人,却可蒙骗百姓,接奸宄以欺众,行妖慝以惑民,昔张角以此法构乱,社稷之患不可不慎。所以寡人将他们通通招来,若真有本领顾问养生之道,若徒有惑众之能,则拘于邺城,使他们不至于流散民间。凡术士之辈敢离邺城一步者格杀勿论!”曹丕、曹植尽皆凛然,没想到父亲藏了这么深的心机。不过曹操又是打坐采气又是歌咏神仙,难道真的丝毫未曾迷信?这恐怕只有他自己清楚。
曹操从父子之叹中解脱,又恢复了往日霸气,阴森森环顾群臣:“西征之事孤意已决,无需再谏!”说罢他又望向那片贫瘠的土冈,那边是他一生最后的归宿之地。
其实曹操知道自己身体不行,也预料到自己可能会死在外面,但他实是下定决心一搏——这个世界最适合他的地方莫过于战场,虽然理想已不复存在,但登临战场他依然是天下第一统帅,他依然拥有所向披靡的用兵之能,这才是他最最傲人之处。既然生命已不长久,索性把最后时光赌在战场上,哪怕夺尺寸之地也是为儿孙社稷造福。
建安二十三年七月,曹操整备人马发动第三次西征,这次出征的目的是对抗刘备主力,协助夏侯渊保卫汉中,如果战事顺利他还打算一鼓作气直下蜀中,在有生之年铲除刘备这个大患。出征之前曹操又颁布一道教令,施惠于民:
去冬天降疫疠,民有凋伤,军兴于外,垦田损少,吾甚忧之。其令吏民男女:女年七十已上无夫子,若年十二已下无父母兄弟,及目无所见、手不能作、足不能行而无妻子父兄产业者,廪食终身。幼者至十二止。贫穷不能自赡者,随口给贷。老耄须待养者,年九十已上,复不事,家一人。
这道令旨照顾的是鳏寡孤独、残疾之人,把不缴税役的年龄限定在七十、九十以上,看起来似乎有些“小气”。但是连年征战、瘟疫肆虐造成人口锐减,魏国始终要支撑一支庞大的军队,能榨出这点儿油水对曹操而言已很不容易了。至于这个国家日后将如何发展,士族政治所面临的难题该如何解决,曹操不愿去想也无力去想,儿孙自有儿孙福,就留给后人摸索吧。
发兵之日天公作美,清风阵阵万里无云,三军儿郎士气高涨。曹操以六十四岁高龄登台点卯,检阅将士,在一片万岁声中辞别邺城。不过当他骑上战马的一刻,便感浑身酸麻、虚汗直淌,在严峻、孔桂扶持下,勉强骑了三里地就换乘车辇了……
曹操似乎是下定决心最后一搏了,至少当时他自己是这么认为,但坚定的意志能战胜疾病和苍老吗?
又生枝节
西征进行得并不顺利,大军七月出兵,时至九月还未到达长安,按理说此时秋高气爽不冷不热利于行军,真不知曹军何以磨磨蹭蹭,耽误两个月之久。而留守邺城的曹丕也很反常,按理说眼下正是他彰显才智的好机会,可大家所目睹的却完全不是这回事——曹丕将政务都交与相国钟繇和众尚书处置,他却摆出了“垂拱而治”的姿态,不是与众兄弟盘桓,就是整日泡在重病的太子太傅凉茂府中,除此之外干得最多的事情是打猎。
虽说已过仲秋时节,是打猎的好时候,可这位太子爷似乎热衷得有些过分了,邺城百姓每隔两天就能看见曹丕顶盔掼甲,身背弓囊,带着人数众多的亲兵卫队奔赴山林,一去就是大半天,直到傍晚才又见他带着武威的将士,扛着数之不尽的雉鸡、野鹿归来。有几次竟还打到了老虎,绕着邺城一通耀武扬威。老百姓爱热闹,一见太子这么威风纷纷热烈叫好,但大多数官员看来,曹丕似乎有些不务正业啦。
如此浑浑噩噩混了两个月,这一日曹丕又带着亲兵去西山射猎,这次猎到的野物不多,直到天色渐黑才归。未至邺城西门,早见邺城令栈潜手捧谏书,堵在城门口等他呢。
朱铄道:“小小县令也来捣乱,我去把他赶开。”
“不!”曹丕抬手拦住,“还是见他一见吧。”其实他也厌烦,但居于储君之位不好慢待臣下,便摘盔下马过去相见。栈潜大礼参拜,将谏书双手奉上;此时天色已晚,曹丕为示谦诚,还是站在城下耐着性子把它看完:
王公设险以固其国,都城禁卫,用戒不虞。《大雅》云:“宗子维城,无俾城坏。”又曰:“犹之未远,是用大谏。”若逸于游田,晨出昏归,以一日从禽之娱,而忘无垠之衅,愚窃惑之。
父亲出战在外,儿子留守在家不该游乐无度。道理当然没错,可栈潜不明白这么做实有苦衷。曹丕却知道栈潜也是个认死理的人,与鲍勋、司马孚之流都是一路人,懒得与他废话,搪塞道:“县令所言极是,我已知过,今后不再游猎便是。”
“知过能改,善莫大焉。”栈潜信以为真,高兴得手舞足蹈,“臣愿太子广修弘德,成就尧舜之业。”
曹丕又没话找话夸奖了他两句,便带亲兵入城了。又耽误这半天工夫,天色已大黑,连城门都该关了;太子府的人也不放心,王昶、刘劭、颜斐等早亲自掌灯在外等候了。曹丕行至府门未及下马便问:“最近的军报递来没有?”
太子舍人刘劭边搀他下马边道:“半个时辰前相国刚派人送来,荆州似乎出了点儿乱子,一会儿您看过就知道了。”刘劭并不年轻,与王昶等相比几乎是长辈,但他原本被荀彧提拔,又曾被郗虑辟用,仕途上绕了“弯路”,调到邺城较晚,故而屈居舍人之位;不过他历练多年经验丰富,尤其在考察官员方面颇有心得,打理案头之事实是大材小用。
曹丕打了个哈欠:“看来今晚又要挑灯夜战了。”其实他远非大家所目睹的这么轻松。曹操此番出征虽任命他为留守,但某些安排令他不甚轻松:司马懿临时受任主簿,随军参谋;身为尚书的陈群也调去协理政务。曹丕身边两个智囊都被父亲“没收”,但他的死对头丁仪却牢牢坐守中台,还有新任校事刘慈也在,这么两个“耳报神”在旁窥伺,怎敢轻举妄动?故而他在宫中理事慎而又慎,能不表态尽量不表态,生怕稍有差失授人把柄、招父猜忌,射猎实是韬光养晦之策。再者曹彰建立奇功声势大涨,曹丕身为太子不能统军出战,若再不借射猎展示一下,谁知他也有武略?不如此,何以服众?
所以曹丕白天跟山林野兽较劲,晚上回到府邸还得背着丁仪等人研究政务、军报,还要一封接一封地给军中写信,探问父亲健康,表达孝心。人人都觉太子优哉游哉,背后辛劳又有谁知?
朱铄接过缰绳,把马往后带;颜斐张罗亲兵抬猎物。曹丕又道:“别往后面抬,堆门口吧。明早挑好的给相国、太傅、少傅还有子文、子建送去,剩下的都交给朱铄,叫他赶车送往军营让夏侯尚处置。”以夏侯尚遏制曹彰虽未奏效,但也不是全无收获,夏侯尚打完这一仗再度跻身军界,如今也在中军统领一股部队,此番留守驻防;曹丕获得猎物都交给他,然后由他分送各营将领,或赐给士兵享用,这也是笼络军心的手段。
曹丕忙活一天,回到堂上已疲惫不堪,军报文书还在案头等着;只得脱袍卸甲,好歹擦了把脸,就拿过书简浏览——难怪行军迟缓,南阳郡造反了!
刘备如今的势力横跨荆益两州,固然孙权已与曹操达成妥协,但坐镇荆州的关羽亦是后患。曹操此番有意摧垮刘备,便不能仅作一面准备,他在启程之际也命驻守襄阳的曹仁整备军马,同时向南郡之地用武,即便兵力有限不能击败关羽,也要将其牢牢羁绊,避免其向蜀中增兵。曹仁遵令而行,怎料还未向敌动武,反倒先激出一场叛变。原来闹了两年瘟疫,南阳郡是重灾之地,曹仁筹划对南郡用兵,不但向民间加赋,还要增加劳役输送军粮。南阳民力本已大耗,此举无异于雪上加霜,宛城守将侯音、卫开因此组织百姓数千人,扯起反旗,擒拿南阳太守东里衮,又欲转投关羽。幸而东里衮得属下相救逃出宛城,也归拢一部分郡兵与侯、卫鏖战,正向南进军的曹仁也不得不带兵回转,先去镇压叛乱。
曹丕并不对这场叛乱感到担忧,荆襄之地有曹仁、吕常、满宠等得力干将,区区一股叛军掀不起多大风浪,但这对西征进程势必要有影响,恐怕对自己也有影响。他苦笑道:“恐怕南阳之乱不解,父亲便不能放心进兵。我也不能再打猎了,这节骨眼上若被人告上一状,当真是火上浇油,要小心了。”
颜斐又补充道:“只怕大王操心的远不止南阳之事,年初耿纪、韦晃等叛乱,他们可都是关中士人。大王还得趁屯军长安的机会安抚一下关中诸部。”
“是啊。”曹丕越发惨笑,“说要放手一战,可这千头万绪哪是想打就能打的?我都替父王苦恼啊……”话音未落,忽听后堂有一女子搭茬:“太子替大王苦恼,妾身又何尝不替太子苦恼?”说罢又是一阵清脆娇笑——曹丕的宠妾郭氏从屏风后走了出来。
郭氏生得体态丰盈身材高挑,俊眼秀眉顾盼神飞,高挽发髻斜插珠翠,孤灯之下越发显
得肌肤如脂、妩媚动人。曹丕顿觉惬意,又见她捧了碗参汤递到自己面前,戏谑道:“这琐碎事叫丫鬟送来便是,何劳女王大驾?”
郭氏闺名唤作“女王”,听他取笑也不禁莞尔:“非是妾身琐碎,如今比不得从前,您与几位大人商量的都是军国大事。谁知哪个丫鬟嘴贱?若无意间听去几句,道听途说就不好了。”她不但美貌,且机敏伶俐颇有心计,为争储之事献计献策,又从不嫉妒,引荐其他美女给丈夫。因而曹丕对她格外宠信,甚至已超过了太子妃甄氏。
女眷不该参与外事,何况还是姬妾,但曹丕不怪罪,别人也不便说什么,又不宜听他们体己话,刘劭、颜斐都默默退出去,随手把门带上。曹丕见再无旁人,越发口没遮拦:“你这鬼灵精,还说怕丫鬟不保险,我看防的不是别人,却是防我吧?莫非你怕哪个俊俏的又被我看上,与你争宠?”
郭氏舀起一匙参汤喂进他口中,笑道:“这妾身倒不怕。齐桓公宫中七市、女闾七百,只要太子不嫌麻烦,我怕什么?”
“对啦。”曹丕忽然想起一事,按住她手腕,“今早司马孚说起,凉太傅的病恐是不成了。南阳出了乱子,这时候我想不出头也不行,恐怕要在中台忙上几日,太傅那边我抽不开身。你若得空与甄氏常到太傅府上走走,陪陪老夫人也是好的,总不能叫人挑我这太子不尊敬师长吧?唉!左右都得顾到,真是难……”
“奴婢又不是太子妃,这等事岂轮得到我?”
“谁叫她没长你这么巧的一张嘴呢!”曹丕朝她脸上捏了一把,“说吧,又送参汤又说好话的,有什么事求我?”他可不傻,见郭氏来献殷勤就知有事。
郭氏见他已识破,索性不瞒了:“太子想必知道,妾身有个娘家弟弟在曲周县当县吏。这差事受累不讨好,如今鲍勋外放西部都尉,求太子给他捎个信,关照关照我那兄弟。”人尽其才物尽其用,鲍勋不善谋略又整日谏言,曹丕不胜其扰,请托钟繇把他外放为魏郡西部都尉——一来耳根清净,二来这样的人清清白白,在外为官反倒能给太子府增光,实是一举两得。
曹丕不住苦笑:“这忙我帮不了。”
郭氏夹住他膀臂撒娇道:“难道太子连这点儿手段都没有?”
“鲍叔业何等样人?莫说我,就是父王令他私情关照,只怕他也敢不从。”
郭氏却揽住他脖子道:“他终是咱府里出去的,又跟随您多年,总有些情面。再说我兄弟聪明伶俐得紧,不独唯亲,也称得起唯贤,您就嘱咐他好歹提携提携,给他多添几斗禄米也成啊!”说着已扎到曹丕怀里。
曹丕一抱上她如酥如玉的身子,便心醉神迷不忍相驳了,只道:“好好好,你这可怜见的。我就写封信,但是否管用还得瞧鲍勋,我做不得主。”
郭氏吻着他脖颈:“太子还做不得臣下的主?”
曹丕已欲火难抑:“我就做你的主……”摩挲她纤腰便要亲嘴。
“太子!有客造访!”窗外忽然传来朱铄的声音,甚是急切。
“可恶!”曹丕赶紧整理衣衫,没好气嚷道,“夤夜之间岂会有人造访?你小子是不是故意捣乱?”
“我哪还有心思说笑?”朱铄似乎很慌张,“刘肇、刘慈来了,在二门外嚷着非要面见您,这可怎么办哪!”
曹丕一听这俩名字,险些把怀里抱着的郭氏扔地下:“他俩来作甚?莫非奉王命?”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校事找上门绝非吉兆。
“好像不是大王所差。”
郭氏反倒先沉住气了,边整理衣衫边道:“卢洪、赵达死后二刘包揽刺奸之事,一留邺城,一随军中,极少凑一处。如今二人同来拜谒,又是趁夜造访。以妾身之见……是福不是祸。”
“是祸也躲不过啊!”曹丕长叹一声站起身来,“叫他们来吧。”
郭氏退入后堂,曹丕亲自动手把满桌军报、文书收入匣中藏好,又多点上两盏灯,这才开门迎候——夜色已深,寒露也下来了,整个院子黑黢黢、阴森森的,一股潮乎乎的凉气扑面。眼瞅着刘肇、刘慈这两个刁滑阴险的校事自黑暗中显出轮廓,曹丕的心怦怦狂跳,仿佛将要到来的是两只恶鬼!
“二位大人夤夜造访有何要事?”
哪知这声问罢,二刘趋步向前,直挺挺跪在他面前:“自今以后我二人生死皆系于太子矣!”说罢连连叩首。
可把曹丕闹蒙了,懵懂片刻,才明白这两人有意攀附自己,却又不敢当真:“这是作何?二位都是幕府重臣,快快请起。”
“唉!”刘肇道,“我等虽蒙鹰犬之任,实是一心一意忠于太子。在下有一份密奏,请太子莫要见疑。”
曹丕心念一动——刘肇本在军中,必是临时回京公干,莫非他得到什么对我不利的密奏?想至此再无疑惑,将二人拉起:“进来说!”
事情紧急也容不得客气,刘肇从怀里掏出卷文书,直塞进曹丕手里:“这是数日前大王亲书的手令,对太子甚是不利,幸而得辛毗、桓阶等人苦劝,此事才作罢。在下盗来请太子过目!”
曹丕拿至灯下一瞧,果是父亲手迹:
今寿春、汉中、长安,先欲使一儿各往督领之,欲择慈孝不违吾令儿,亦未知用谁也。儿虽小时见爱,而长大能善,必用之。吾非有二言也。不但不私臣吏,儿子亦不欲有所私……
这道手令似乎没写完,但就是这零零散散几句,曹丕已看得浑身冷汗。曹操有意把镇守寿春、汉中、长安的任务分派诸王子,若当真如此,曹丕危矣——此三处皆是攻守重镇,节制大量兵马,倘若其他兄弟接此要职,势力必然大增,若曹植、曹彰得此重任后果更是不堪设想!况乎令中还言“不但不私臣吏,儿子亦不欲有所私”,这话什么意思?是说谁才智高就能得到重用,还是说谁干得好谁就承继大位?那这太子当不当有何意义?即便承继之事不出意外,这些兄弟在外握权也是麻烦,轻则尾大不掉,重则祸起萧墙!
曹丕如是做了场噩梦,跌坐于榻,自言自语着:“怎么回事……究竟怎么回事……”他无论如何也想不通,三个月前父亲还拉着他手悉心嘱托,神情和蔼之至。可就是这短短的三个月间,竟然又变了,这究竟为什么?难道有人暗中进谗?即便如此,父亲也不会想出这等馊主意,诸子各领其事岂不是要步齐桓公五子争位的后尘?这不但危害曹丕,也危害着曹魏社稷啊!父亲究竟怎么想的?
刘慈见他不悟,叹道:“年迈人喜怒无常,不可以常理揣度。”这话够客气,言下之意——你别想了,想也没用,你们老爷子糊涂了。
刘肇道:“恕在下直言,大王实不该亲征。他自出兵之日便感不适,这两个月行军缓慢固因南阳之乱,也因大王身体欠佳踌躇不定,兵过洛阳竟耽误了十天之久。大王如此老病,又不见太子之面,绝非社稷之福。黄门侍郎丁廙乃丁仪之弟,随侍在侧,屡赞临淄侯之德;又有孔桂一唱一和。虽说众臣仗义谏言,可万一哪天大王一时糊涂,恐太子追恨不及也!”他这话不是危言耸听,这次的事明摆着,若非众臣拦下,这道令传出去非乱了不可。
刘慈又补充道:“太子以为置身事外便可保无恙?我在邺城窥伺丁仪多日,他日日向下僚抱怨太子嬉戏无度,每隔三五日便派人往军中给他兄弟送信,近来还偷偷拜谒鄢陵侯,这都对太子不利啊!”
曹丕更觉悚然——曹植已吓缩手,曹彰的野心却好像不小;丁仪是自己死对头,若由他穿针引线,两股绳拧到一起,又有孔桂、丁廙之辈从中谗害,当真难以招架。
“我要去长安面见父王!”曹丕方寸已乱。
“不可!”刘肇见他神色惊惧,抛出筹谋已久的说辞,“太子若往伺候,则舍留守之重任,恐亦招大王不满,况留临淄侯、鄢陵侯在京也是祸患……”
刘慈又道:“但是太子若久不与大王见面,阴险之人从中进谗,太子也有失宠之危!”左右行不通。
曹丕也渐渐沉住气了,思索片刻道:“好在我是太子,无论风吹浪打坐稳这位子最重要。局势稳对我有利,局势乱则对子文、子建有利。父王身边虽有小人作祟,但老成谋国之臣不会置之不理,所虑者乃是我与父王相距甚远,一者消息不灵,二者日久恐生变,相隔路远难以应对,到时候想稳也未必能稳住。”
刘肇、刘慈等的就是他这番判断,立时再次拜倒:“若太子不弃,我等愿窥伺军中之事密报太子,以助太子临机决断!”他俩可吸取了卢洪、赵达的教训。若想最后有个好归宿,非但不能内讧,还得看清以后的路。校事得罪人太多,现在魏王老了,再忠心给他卖命也是白惹一身臊,不如把安危系在继承人身上,眼下太子有难,若能帮他渡过难关,莫说有利可图,能保证新君临朝不拿他们开刀立威就很知足了——鹰犬的主子不是某个人,而是权力;当权力开始过渡时,爪牙鹰犬也就随之过渡,即便曹操这等强势人物也无法左右这一点。
曹丕焉能看不穿这两人的意图,但此时正需要他们协助,忙一口应下:“好!你二人若能为我办事,日后就是佐命功臣!”说罢竟起身给他俩作了一揖。
“不敢不敢。”刘肇连忙摆手,“太子放宽心,军中之事在下一力承担,大王与丁廙若有丝毫举动,在下一定尽快传书告知。”
刘慈也忙表态:“丁仪与临淄侯、鄢陵侯之事便交与我,我定将他们一切图谋查得水落石出!”
“好,我信得过你们。”曹丕走到门口高声喊嚷,“朱铄,取十锭金子来!”钱压奴辈手,跟小人打交道不单要许以前程,多少还得出点儿血,防的是他们眼光浅,遇着点儿眼前实惠就变节。
朱铄虽不知是福是祸,但见他俩来就着手准备财货了,闻听招呼立时就送来了。刘肇尚知矜持;刘慈却没多高眼光,一见黄澄澄的金子,眉开眼笑:“给太子办事,怎能收取财货?这……不合适吧?”话这么说,眼珠却盯着金锭不忍移开。
“立功受赏理所应当。”曹丕不由分说,把金子塞入他俩手中,“本该多备财宝赏赐你们,但深更半夜你们从我府出去,万一让人瞅见也不好。收着收着!”
“多谢……太子!”刘慈一高兴,差点儿错叫成“大王”。
“既然如此,在下谢太子赏赐。”刘肇也收了,施礼道,“属下奉差来京,明天一早还要赶回长安,就此别过。太子万放宽心。”
曹丕亲送二校事出府,却恐人看见没敢挑灯,眼望这俩鬼鬼祟祟的家伙消失在夜幕中,不禁长出一口气——他的境况就如同这无边的黑暗,何时才能出头?十多年了,从一介公子到五官将,再到太子,地位上去了,处境却从未改变,仍是朝不保夕如履薄冰。目睹了这么一份荒谬的手令,他都不敢想象,父亲现在会是怎样一种状态。有时曹丕甚至会冒出一丝邪恶念头,盼父亲快点儿死!
倒不是他有多怨恨父亲,只是给曹孟德当儿子,实在太累了……
一误再误
人的衰老总要经历一个漫长过程,一过五十岁渐有体会,刚开始是一年不如一年,继而是一月不如一月,再后来一天不如一天。曹操对这种体会愈来愈深了,虽然有李珰之时时帮他调养,但治病治不了命,衰老是无可抗拒的。早晨一睁眼就胸闷气短、肩膀酸痛,两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这样的折磨周而复始每天如是,在邺城还算好办,实在不舒服大不了往铜雀台上一歇,在军中却没法休息好。
虽然他仍在坚持,但已不得不承认,自己已不适应战争了;出兵之前还抱定最后一搏的想法,可几个月下来,本来坚定的决心渐渐动摇。他精力日渐不济,起兵之日击鼓受了点儿累,竟一路没缓过来,汉中蜀道之难他是很清楚的,现在凭这副病躯翻山越岭实在有些力不从心;再者他人虽离开邺城,心思却丝毫不曾离开,择陵那天说的话余音未息,他却早已忘得干干净净,既怕国中再生变故,又不愿曹丕权柄过重。
就在这种矛盾心情驱使下,数万曹军成了一条懒洋洋的大虫,在北方大地上缓慢蠕动,折腾了将近三个月才爬到长安,与杜袭会合。可即便到达长安,远征之路也只是一半,正当曹操养精蓄锐准备走另一半的时候南阳叛乱爆发了。好在西面还算顺利,刘备企图绕至曹军后方,切断关中至汉中的咽喉要道,却被徐晃伏击于马鸣阁道,蜀军折兵近万损失惨重,汉中暂无危险。曹操再次中止进军计划,派立义将军庞德率领本部人马赶往宛城协助平叛,他自己则驻军长安,以防平叛之事不顺。
南阳叛乱远比预想的要严重,百姓苦于劳役已久,侯音在宛城一竖反旗,各县纷纷响应,一时反声四起。曹仁、庞德、东里衮各率兵马东剿西剿,忙了整整两个月,直至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正月,终于攻克宛城,擒杀侯音,这场叛乱才算平息。不过当曹仁的捷报送到长安之时,可把群臣吓得不轻……
“屠城?曹仁把宛城军民百姓全杀光啦!”
须知现在不是二十年前了,屠城之事固然何时都属残暴之举,但当初刚刚起兵,杀人立威未尝不是一剂猛药。如今局势不同,侯音、卫开虽是叛将,但南阳百姓却是苦于劳役才举反旗的,况且一城之中并非尽是叛党,官逼民反最后还要不分青红一律诛戮,不但有损曹魏形象,也是巨大损失——汉室之民说到底也是曹魏之民,数万条性命意味着数万农夫、数万户租税啊!
曹操却显得满不在乎,歪在帅案边,揉着隐隐作痛的额头:“乱世重典乃是常理,一干叛党有何可恕?该杀,杀得对。”
群臣暗暗咋舌——荆州诸郡唯南阳尽在曹魏掌握,是对抗孙刘的前沿重地,此间百姓安抚还安抚不过来,反而挥刀屠戮,对稳固襄樊绝非好事。可是面对烦乱易怒的大王,谁也不敢作仗马之鸣,隔了半晌长史陈矫才道:“既然南阳之事已定,我军该考虑尽快增援汉中。”
曹操却道:“各县叛乱余党尚未肃清,寡人下令关中各部齐聚长安听候调遣,有几支队伍至今未至,出兵之事再等几日。”昔日曹氏平定关中并非仅凭借武力,很大程度上是钟繇、裴茂等人安抚的结果,虽因马超、韩遂之叛粉碎了一些割据,但大部分小势力是主动投诚的,曹操也没剥夺他们的兵马。此番他召集各部不仅是为了增兵汉中,也是鉴于前番耿纪、韦晃之叛,诛戮关中士人甚多,要对这些领兵之人加以安抚。不过就在督促平叛的这段日子里他已接见姜叙、杨秋、梁宽等部,剩下的也只是不打紧的小头目,以此为辞推延出兵显然是托辞。其实这两个月来他在长安歇懒了,心中萌生一丝侥幸,平灭刘备不奢望了,倘若夏侯渊等人能击退刘备保住汉中,他就无需劳苦奔波,坐镇长安捞个退敌而归的名义就够了,而且徐晃在马鸣道的胜利更助长了他这想法。
陈矫早就看穿曹操心态,坚持道:“汉中蜀地本为一体,乃天造之险。刘备既在蜀地,不取汉中终不得安,反之我军若不破蜀,汉中纷扰终不得解。此仇若参商,不容两立之势,望大王早作决断。”
这番分析鞭辟入里,可算把敌我情势说透了,曹操却顾左右而言他:“再等等,关中诸部将领还有谁没到?”
主簿杨修连忙取来名册,边翻阅边道:“赵衢、姚琼、庞恭等部皆在路上,过不了一两日便至,但云阳以西有一都尉,使者已去催了两次,他都不肯来。”
“好大的胆子,寡人召唤竟敢不至。他有多少兵马?”
“算上家眷妇孺还不足万人。”杨修笑道,“此人八成没觐见过大王,有几分怯意,恐您夺他兵权。”这些关中头目都是趁着天下大乱自己打出一亩三分地,属下皆私人部曲,又多乡土之人,怕曹操接揽兵马也属常理。
“这人叫何名姓?”
“许攸。”
“什么?”曹操以为自己听错了。
杨修也觉意外,又瞧瞧名册,并未看错分毫:“巧了,这个都尉确叫许攸。”
此许攸非彼许攸,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人。可曹操一听这名字立时双眼冒火——他因不满旧友许子远居功自傲将其杀死,一年前又诛娄子伯,这两人的死状时常在脑中徘徊。猛然听到这名字,曹操霎时竟冒出个怪异想法,这个都尉许攸莫非是许子远重生,又来羞辱藐视自己?
“大胆!”曹操一拍帅案,“这目无尊上狂妄之徒,寡人非亲率兵马灭了他不可!来人哪,整兵!现在就整兵!”
群臣面面相觑——放着汉中刘备不去打,跟一个小小头目玩命,拿金碗去碰瓦罐子,犯得着吗?
陈矫谏言:“此人虽有罪,不至加斧刃之诛。不若派人招怀,命其共讨刘备将功折罪……”
“住口!违命抗上罪不容诛,岂能便宜了他?”曹操铁了心要跟这小人物赌气,“我就是要杀他,看谁还敢目无尊上,藐视寡人!”这会儿连他自己都有点儿糊涂,他气的到底是哪个许攸,“孤意已决,再有阻谏者决不轻饶!”说罢竟拔出佩剑横于腿上。
群臣一见尽皆胆寒,没想到些许小事儿竟闹成这样,眼瞅着外面亲兵传令,已经开始调动马步军队了,大家心中不免焦急——未至汉中已经闹出一场叛乱了,再来一场窝里斗,军心更不安;为了安抚关中诸将花了这么多心思,真要是攻杀许攸,不是杀将夺兵也是杀将夺兵,先前的努力全白费了。
督军杜袭实在憋不住了,自恃受曹操宠信,出班施礼;但还未及开言,曹操便冷冷道:“计议以定,刚才的话你没听见吗?”
杜袭咽
了口唾沫,乍着胆子道:“若大王决策得当,臣等自当助大王成之;若大王之意不当,臣等焉能不谏?”
他这话直指曹操之意不妥,若是别人早触了霉头,但曹操毕竟欣赏杜袭,这几年又委任他督军长安,知他颇晓关中诸部之事,因而并没动怒,只是不悦地撇撇嘴:“许攸轻慢寡人,若不惩戒何以立威?你说寡人之策不当,那你又有何处置之策?”
杜袭并不回答,却反问道:“大王以为许攸何如人也?”
曹操白了他一眼:“不过庸庸碌碌之辈。”
“大王之言极是。”杜袭也笑了,“夫唯贤知贤,唯圣知圣,许攸这等庸庸碌碌之辈焉知大王之英明神武?”
这话正挠在曹操痒痒肉上——当年的许子远也好,现在这个许攸也罢,曹操不能容忍的是他们胆敢藐视自己的权威。其实远不止这件事,曹操千般苦恼皆源于此。因为治国路线改易,因为世家大族越来越多地进入仕途,更因为不能登上天子之位,他总觉得自己这个魏王底气不足,加之老病缠身又屡经叛乱,越发觉得许多人不顺服自己,蒙蔽自己,所以他总是发火,总想杀人立威,甚至对曹丕百般刁难。杜袭并不急于辩解,却借机恭维曹操一番,把抗命者贬为不能领会上意的愚钝庸人,千穿万穿马屁不穿,这便满足了曹操日渐脆弱的虚荣心。果不其然,曹操脸色和缓了一些。
杜袭一见有效,忙趁热打铁:“方今豺狼当路而狐狸是先,人将谓大王避强攻弱,进不为勇,退不为仁。千钧之弩不为鼷鼠发机,万石之钟不以莛撞起音,区区一许攸,何足劳大王之神武?”杜袭本是憨直之人,现在也渐通逢迎引导之术了——没办法,谁叫他赶上这么个老主子,入乡随俗吧。
曹操缓了口气:“此言有理……既然如此,此事就交你们办吧。”
陈矫赶忙接言:“大王放心,微臣必严惩此竖子。”
杜袭瞅了瞅营外列队的士兵,又道:“兵马已做整备,以微臣之意不妨……”
曹操知道他想说什么,将佩剑还鞘,打断道:“既然兵马已备,孤就命你率兵五千先行赶往汉中督军,你意如何?”
杜袭连连叫苦——我本欲劝他就此兵发汉中,不想他倒先把我派出去了,刚才还迷迷糊糊,这会儿怎么又精明起来啦?想再劝几句,却已讲下个人情,不好再推诿,只得愁眉领令。
曹操抽出支令箭交给他,大大咧咧道:“你放心先行,寡人处理完这边之事随后就到……若无他事,你们就都退下吧。”
群臣只好悻悻告退,杜袭还得收拾东西准备登程,更难坏陈矫:“许攸之事我接下了,可究竟该如何处置?难道真要问罪?”
“哪有这么麻烦!”杨修噗嗤一笑,“再派使者晓以利害,把他叫来向大王请罪就罢了。这不过是一时恼怒,不信等着瞧,过不了两天大王自己就把这事儿忘了。”
桓阶、赵俨等纷纷点头——大王真是越老越像小孩脾气了,令人无奈。可小孩闹不出什么花样,大王却是一国之君,任何举动都关乎国家安危啊!
折伤一股
曹操的承诺终究没有兑现,杜袭走了十几天,中军却还在长安原地踏步。曹操已逐个接见了关中诸将,连那个许攸也战战兢兢给他请了罪,却依旧没有发兵的意思;每逢群臣提起,总是推托等病体略微好转再动身,可这一天怎么也不会到来,反之他的头风病又复发了,这种情形下群臣也不便再催了,转而调动关中各部陆续赶往汉中。
这段日子别人还算好过,最难受的莫过陈群、司马懿。他们随从出征本就怕招惹是非,自从出了上次那件事更觉肩上担子不轻,不但自己要谨慎,还要时时为太子美言,尤其对丁廙更加留心。固然现在曹操并无废黜太子之意,也经不起丁廙离间骨肉。麻烦的是丁廙官居黄门侍郎,职位不高却属近臣,司马懿他们不能像他一般随时请见。好在校事刘肇已暗通款曲,时时监视丁廙举动,但凡丁廙入帐请见马上告知他们,二人立刻寻个由头尾随而至。
这一日天气晴和,百草萌动,甚有初春之态。司马懿起得甚早,正翻阅新近从邺城递来的文书,刘肇一猛子扎了进来:“丁廙一大早就跑去告见。”
“防不胜防啊!”司马懿甚为苦恼,丁廙选在清早告见,必然有背人之语,这边自己却寻不到入见的由头,况且陈群不在,身边连个商量对策的人都没有。但无论如何也得设法应对,司马懿只得把手中正看着的文书一揣,硬着头皮赶奔中军大帐。
亲兵一声通报,竟真允许他进去了。司马懿喘口大气整整衣冠,恭恭敬敬低头进帐。曹操头缠布带脸色苍白,神情有些萎靡,瞧得出昨晚被头风折腾得不轻,李珰之和严峻一左一右正为他捶背。丁廙在一旁比比划划说着什么,见司马懿进来立刻住口。司马懿屈身施礼,腰还没伸直,曹操便已发难:“太子在邺城所为你听说没有?”
谁人不知司马懿是曹丕心腹,这样直白相问叫他怎么答啊?司马懿微笑道:“臣身在军中参谋机要,邺城之事不甚清楚,但微臣既为太子中庶子,关乎太子之事自然稍加留意,别人议论倒是多少风闻了一些。”
曹操不苟言笑:“太子太傅凉茂数日前病故,你可知晓?”
“微臣听说了,凉太傅德高望重,微臣也不胜感伤。”司马懿说的是实话。
“凉茂确是德高望重。”曹操话锋一转,“那你觉得太子对太傅之死不加抚慰,不加赏赐,这么做妥当吗?”
司马懿斜了丁廙一眼,心下暗骂——好刁状!忙替曹丕开脱:“据微臣所知并非如此,凉公亡故之日,太子亲自过府问丧,又曾馈赠太傅夫人银钱,有何轻慢?”
曹操尚未开口,丁廙一旁插了话:“仲达何以不悟?昔年袁涣、万潜等老臣过世,大王是如何打理?凉公曾任尚书仆射,与列卿齐名的人物,况且还是太子师长。今太子一不辍朝,二不以朝廷名义加以抚恤,却以私财相赠,岂非轻王法而重私恩?”他这番话甚是恶毒,尤其“轻王法而重私恩”更是曹操万万不能姑容的。
司马懿心内惴惴,佯作轻松:“丁黄门所言谬矣,太子如此行事正是顾全礼法。凉公虽为太子师长,更是朝廷大臣,辍朝恩赏当出于大王裁度,若太子擅自主张,岂不是越俎代庖?”说到这儿忙向曹操躬身施礼,“太子不辍朝、不赐缗钱绢帛正是留待大王,欲让大王收亲贤爱臣之名。”其实曹丕如此行事正是如他所言。
丁廙见他三言两语便将道理颠倒,哪里肯依,又道:“非也非也,大丧在即不全小礼,凉公薨于朝,士林庙堂无不悲怆。朝廷就该当即加以恩赏,一慰丧家之心,二全百官之望。邺城长安远隔千里,若待来往禀明,死者已下葬,岂不寒天下士人之心?太傅,上公,国之傅也。《周官》有云,‘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如此重臣,原不该草率处置。”丁廙之利口不弱于兄长,这是曹丕没立刻辍朝恩赏,如果真做到了,恐怕这会儿他又来告曹丕越权行事了。在这种事上做文章实是鸡蛋里挑骨头,反正都能说出理来。
司马懿却道:“丁兄又错了。凉公乃太子太傅,非国之太傅,太子以弟子之礼操办甚是妥当。”
丁廙微微一笑:“仲达读书不求甚解,太傅虽上古已有之,初始就是辅弼少主之官。考本朝故事,首任太傅乃安国侯王陵,辅弼少主孝惠皇帝。”
“王陵任太傅乃是吕后所为,明升暗降,夺其丞相之权,怎能视外戚乱政为常例?”
“汉高后称制于朝载于史册,何以不为正法?”
“光武皇帝有训,吕后乱政不入明堂,自中兴以来尊孝文皇帝之母薄太后为高后……”
他二人你来我往互相辩驳,刚开始还就事论事,到后来竟演变为官制礼法的辩论,凉茂的丧礼应如何处置反倒抛到一边了。莫看两人表面上温文尔雅有问有答,其实心里都恨死了对方。曹操在一旁默不作声,李珰之更是自觉有碍,不声不响地溜了。
毕竟司马懿老于世故更胜一筹,眼见这样辩下去即便三天三夜也辩不出是非,那旁曹操眉头皱起似已没了耐心,情知不可如此纠缠,忙转移论点,拱手道:“本朝旧制暂且不论,昔日大王出入仕途,得太傅桥玄厚爱,有师生之谊。建安七年大王亲至睢阳祭拜桥公陵寝,以太牢之礼祭祀乃是出于朝仪,又以肥鸡美酒尚飨乃是弟子之情。今太子所为与大王一般无二,不过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尽弟子之仪而让朝廷之赏以待君王,难道有什么不对吗?”
“这……”丁廙不敢再辩了,再辩下去连曹操都否了!
“嘿嘿嘿。”曹操突然挤出一阵冷笑,“你们争够没有?寡人昨夜因头风发作一宿未眠,天刚亮你们就拿这等鸡毛蒜皮的小事来烦我?什么乱七八糟的?留神你们的官印!”一句话说得丁廙、司马懿尽皆垂首——其实这事是丁廙私下进言,他主动向司马懿提及,现在把他惹烦了倒打一耙,两人也不敢跟他讲理,低头听着呗。
“以寡人之命,赏赐凉茂家眷缗钱,征其子入朝为郎官,太子处置当与不当已经这样了,此事不准再提。”曹操一锤定音,这页就算翻过去了。
司马懿刚松口气,又听曹操问道:“仲达请见所为何事?”司马懿的心立刻又悬了起来,他本是窥探丁廙并无事务,听主上询问,急中生智将揣在袖中的那卷文书掏了出来:“南阳之叛方定,朝中有人提议分割南阳之地另设一郡,一来教化牧民严加管制,二来也好防备荆南之敌。臣下以为有理,奏疏请大王过目。”
不料这把刀还真插对了鞘,曹操欣然点头:“这奏疏寡人已看过了,也觉有理。昨晚一直在想,南阳以西临近房陵,地广民稀而多山险,若尽归东里衮管辖实在难以周全。我的意思是分南阳西部诸县,以南乡为治所,另设一个南乡郡,你们意下如何?”
“大王圣明。”司马懿、丁廙难得异口同声。
曹操又道:“另外南阳叛乱也是刺史监察不力所致。李立如今年迈多病,索性一并撤换。寡人遍观幕府群僚,傅方、胡修可堪大用,就派傅方为南乡太守,胡修接任荆州刺史吧。”傅、胡二人都是曹魏立国后才辟入幕府的,曹操提议用这两个人,也有提拔新人之意。
司马懿一听选此二人不禁皱眉,坦言道:“傅方其人处事急躁,驭下刻薄寡恩;胡修品性骄奢,又好发奇论。这两人府中理事尚可,不适合守边,还请大王三思。”
曹操却当他有私心:“你道他俩不堪其才,寡人怎以为合适呢?你是觉得他俩与太子关系不密吧?”
“臣不敢。”司马懿没料到会招其猜忌,再不敢多言,“全凭大王决断。”
“那就这么定了。”曹操朝严峻招手,“去知会杨修一声,叫他与秘书郎草拟教令,任命傅胡二人。”
严峻笑道:“杨主簿今日不在,昨晚向您告假了。”杨修之父杨彪已年逾八旬,罢去太尉之后始终位列闲职,称病不朝,耿纪之乱以后索性告老辞官,如今隐居在长安杨氏旧宅。杨修既为魏臣供职邺城,也难得到此,自然要抽空陪陪老父。
曹操哀叹:“唉,我这忘性越来越大了……那就直接告诉孙资、刘放,让他们写教令。”王粲、应玚过世后记室出缺,缪袭、王象等辈虽文采出众,但年纪甚轻阅历不足;故而曹操指派刘放、孙资主管教令行文诸事。这两人是从郡县小吏起家干到相府掾属的,除了谙熟公文格律,政务也颇精通,担这份差事得心应手。曹操又改易官名,称二人为秘书郎,属少府管辖,是为魏王近臣。
严峻领命而去,曹操又敲打司马懿:“你是司马建公之子,名门之后,辅佐太子当以名门正道引导,千万别走偏了……去吧。”
“诺。”司马懿施礼而退,丁廙再无言可对,也只得悻悻而出。两人出了大帐不禁对视一眼,彼此皆有怒意,却强笑着拱手而别——这次谁也没占着便宜,就算打个平手,走着瞧。
胡闹了一早上,昨晚又没睡好,曹操也乏了,屈臂托额方欲小憩片刻,孙资、刘放又来了。
“微臣已拟好教令,请大王过目。”孙资双手呈上。
“好快啊!”曹操颇觉意外,“到底还是你们这些久在公门之人办事稳妥。”
孙资闻听夸奖还想谦虚两句:“大王谬赞,臣不过是公门老吏,别无所长……”
“这是什么?”曹操翻开一看大吃一惊——根本不是任命傅方、胡修的,而是晋升何夔为太子太傅的命令。凉茂死后太傅之位空缺,让何夔晋升补缺也在曹操筹谋之中,但此事他还没交代,孙资怎敢自作主张私自草拟?
听他这么一问,孙资也觉不对,凑过去只看了一眼立刻跪下了:“大王恕罪,微臣一时疏忽。”说着忙从袖中取出另一卷文书,“这才是任命刺史的……”
“那这份教令是怎么回事?”曹操既已过目,岂能不究?
“臣……”孙资自知露了马脚,支支吾吾几不能言,“大王是否有晋升何夔之意?”
曹操更火了,把竹简往孙资身上狠狠一摔,斥道:“是否晋升乃寡人之事,尔等不过奉命拟令,何敢自专?”无论是否顺应他心意,染指禁脔就是大忌,这又触犯了他最敏感的神经。
孙资吓得脸色煞白,仓皇顿首:“臣知罪。”
“知罪?擅专之事岂一句知罪可饶?今日不杀你何以正法度?”曹操说着便要招呼亲兵。
“大王饶命!”眼见孙资瘫坐在地吓丢了魂,刘放也跪下了,“臣等非敢擅专,乃是授意而为啊!”
“嗯?”曹操一愣,“何人指使?”他首先想到曹丕。
刘放却道:“乃是主簿杨修,他……”
“他说什么?他敢假传我命?”
“不是不是!”日常共事关系甚近,刘放不愿害了杨修,辩解道,“杨主簿今早离营去探望他父,临行前对我等说,大王头风复发心绪不宁,嘱咐我们谨慎伺候。另外提了几件公事,说您有可能会颁令,叫我们最好提前草拟出来,省得临时仓促,行文迟缓惹您生气。其实他也是好意……”
孙资这才缓过神来,接茬道:“晋升何公与任命傅、胡二人俱在其中,微臣斗胆提前写好了,不想方才拿错了。”
曹操大感惊愕,追问道:“除了这两桩事,他还提了什么?”
刘放再不敢隐瞒,从怀中把草拟好的剩下几道教令全拿了出来,双手呈上。
曹操劈手夺过,翻开一看愈加惊愕——追奠南阳功曹应余!应余是南阳太守东里衮属下功曹,侯音叛变之时本欲杀死东里衮,东里衮仓皇逃出,叛军紧追不放,在后乱箭齐发,危机时刻应余舍命护主,挡在东里衮身前,连中七箭伤重而亡。曹操也是近两日才得闻事迹,加之宛城屠城虽嘴上肯定心中难免惴惴,便有意褒奖应余邀买人心,这件事还没来得及颁布,怎料杨修已揣摩到了,竟连赐谷千斛、修缮坟墓的褒扬之法都与他所思一致。
曹操将这卷教令抛到一旁,再看下一卷,不禁由惊转惧——任命邢颙为太子少傅!邢颙号称“德行堂堂邢子昂”,昔日在临淄侯府任家丞,自从确立曹丕为太子,邢颙也被调出临淄侯府。凉茂死后何夔接任太子太傅,剩下的少傅之缺曹操暗自决定由邢颙填补。虽然曹操嘴上没少贬损曹丕,甚至想挑选几个可造就之子督守重镇,但那只是出于唯我独尊的虚荣和对曹丕亲近士绅大族的为政风格有些不快,欲在亲族中多提拔些后辈遏制豪族,其实还是想稳固曹丕继承地位的。邢颙这等名气大又无豪强背景的人自然要派给曹丕……如果说追悼应余是笼络人心的手段,那任命邢颙就是关乎曹魏内部统治的筹划,而一切都被杨修窥测到了。回想当初杨修枪替曹植应对考较,到转而恭侍曹丕,再到近日邢颙之事,杨修始终把曹操的脉摸得清清楚楚。世上竟有这么一个对自己了如指掌的人,曹操焉能不惧?
他心潮起伏,神色却渐渐平静下来,冷森森逼视着二人:“今日之事以前可曾有过?”
孙资早吓蒙了:“官样文章皆有大体,相差无几,我们也时常写些备用之物,将名姓官职处空出,大王但有差事,再将……”
“没问这个!”曹操一挥衣袖,“我是问以前杨修有没有向你们透露过什么?”
“这……”刘放有心回护,却见曹操严厉地盯着自己,再不敢隐瞒,“以前也曾有过两次。”
“嗯。”曹操沉默了,思忖半晌缓缓道,“擅拟诏令乃不赦之罪,但念在你等坦诚交代,又是出于好意,寡人不追究……”
“谢大王!”孙刘二人连连叩首。
“若再有下次,寡人好歹取尔等性命!”
“不敢……不敢……”
说到这儿曹操伏于案头,压低声音逼视二人:“今日之事切勿泄露,也不可告知杨修。以后他再敢与你等妄论政务,立刻禀报寡人,我必要……”
话未说完忽见长史陈矫急匆匆闯进帐来:“启禀大王,汉中发来紧急军报。”他前脚进来,后面赵俨、桓阶、辛毗等重臣尾随而至,连孔桂也跟来了。
“有何消息?”曹操隐约感到情况不对。
陈矫苍髯颤动不忍相告,群臣谁也不作声,孔桂凑上前软语道:“大王,您、您别着急,可要保重福体啊。”
“我保重什么?到底怎么回事?说啊!”
瞒是瞒不住的,陈矫一撩袍襟跪倒在地:“三日前我军在定军山遭刘备奇袭,夏侯将军……阵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