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御书屋 > 其他小说 > 第三十三张瓦片 > 第134章
    陶运昌不想让氛围变僵,把谢立从摩托上拉下来,对失望的他说,“你跟我来,带你去看东西。”
    谢立问是什么,陶运昌也未多言。
    沈榷笑问,“你们带我俩看嘛?”
    陶运昌只说,“随便你们。”
    三人便闲聊着,跟上陶运昌绕人工湖走。
    从工作室园区走到湖对面的住宅区,大约要十五分钟,谢立有点累,上前小声问陶运昌,“小运哥,还要多久啊。”
    陶运昌牵起他的手,走到那幢两层的小灰楼前,驻足说,到了。
    沈榷四下观望,除了小楼,旁边一无所有。便疑惑道,“这里有什么好看的。”
    陶运昌摸摸口袋,掏出那个斑驳的小狗钥匙吊坠。谢立发现上面多了一把金色的,闪着亮光的钥匙。陶运昌走到小灰楼门前,按开外层的密码锁,又用钥匙打开里层的门,侧身让开,夕阳的余光映红天际,也染上陶运昌英俊的脸。
    “进来看看,我们以后的家。”他对着呆愣愣的谢立笑道。
    作者有话说:
    下章完结了!还有个甜蜜滴番外!会在周五更哦!
    第92章 91.完结
    小灰楼里的装修铲除了一半,地板未清扫,积有重灰。入户的玄关很宽敞,直行是客餐厅,右转是楼梯。一层仅有一间卧室,面积不大,看格局两层相加150平上下。
    沈榷转了一圈,从二楼的阳台望向人工湖。天色暗下,天角上还有一缕残红,湖边的灯初初点上,风拂面,静谧而令人心怡。他问进了门,只是四处乱晃的谢立说,“这房子虽然不大,但风景好,离你工作室又近。”他扫了一眼在走道的陶运昌小声说,“谢立,陶运昌还不算差。”
    谢立四顾良久都没说话。待陶运昌进了房,见他脸色不好,把谢立拉到二楼小书房,碰碰他脸颊问,“怎么,不喜欢?”
    “你又不和我商量。”谢立闷声道,“市郊的房价也不便宜,就算拆迁补偿发了,你也要背不少贷款。”
    陶运昌无所谓道,“又不是没有工作。”
    “可是你还是没和我商量!”谢立扬起手表质问他,“你当时送这个的时候说过会尊重我。”
    陶运昌本想辩解几句,但看到暗光下,谢立气鼓着脸,眼睛瞪的圆圆的,像笨笨的仓鼠,便慢步走过去,俯身吻他。谢立被亲的莫名,想要继续对峙,但唇齿间的柔软让人沉溺,逐渐失去反抗的斗志。
    陶运昌退开后,抱着谢立说,“别生气。这房还没过户,只签了基本协议,房东不过先给了钥匙。”
    谢立嘟囔着,“那你也没有和我透露一点点。”
    陶运昌笑道,“你想和我合伙买?”
    “可以啊。”谢立反应非常积极,又说,“刚好我手头有钱。”
    “你存着给喜欢的东西。”陶运昌捏着谢立耳垂说,“不用操心这些。”
    “这样吧。”谢立推开陶运昌,若有所思道,“妈妈过去要重修老宅,应该是于心有愧,为了早日挖出证据。老宅地位现在这么尴尬,不如出售。”
    “出了事故的房子,可能不好卖。”陶运昌皱眉道,“除非低价或者转售给不在乎的人。”
    谢立闻言,眼里立刻闪出狡黠,古怪的光芒。陶运昌只看他一眼就说,“不要想害人。”
    “也不算害人吧。”谢立眼睛望向别处,眼珠乱晃,但语气里透出兴奋,“我要卖给妈妈下葬当天,就急着想要老宅的舅舅。”
    陶运昌不知道谢立和舅舅有什么过节,无奈地跟他走了出去。门口周岳在与沈榷谈天,看谢立他们过来,说了些房子不错的场面话。
    分别前周岳却对陶运昌说,“以后多和谢立来玩。”似是不再选择与之对立。陶运昌随口应了好。
    归家后几日,陶运昌去大寺给小木屋铺了防水塑胶,也算正式完工。谢立的橱窗雕塑也做好,喊了货车送回工作室。离开大寺时,看着大殿前平静扫地的僧侣,每日袅袅升起的香火,两人竟都有些不舍。
    陶运昌休假即将结束,谢立问他近日的安排,陶运昌仔细想了想,却说,“我想去公墓看看奶奶。”
    谢立说陈美娟的墓也在那,只是园区不同,便买了花束和灯盏,开车进了墓山。
    镇南的墓地依山而建,昨日下过雨,墓园里略有阴湿,但空气干净。陶奶奶的墓碑前十分整洁,高脚盏上置放有干果,一看便是常有人打理。陶运昌带了些奶奶喜欢的甜糕替换,点燃灯后便静静站着,不发一言。
    谢立却蹲下来,对着墓碑自说自话。他告诉陶奶奶,陶运昌现在还是很无趣,也讲他们买的新房明天得去过户,还说要把奶奶种的香樟树,移植到新房的院子里云云。
    陶运昌没让他一直说下去,打断谢立对陶奶奶说,“奶奶,这次就是让你看看谢立,我们先走了。”
    说完便拉谢立上车,开到了山腰上的墓园,去看陈美娟。
    陈美娟的墓是新的,还镶有漂亮的黑白照片,墓碑要比奶奶的高大不少。
    谢立给妈妈送完花,便嫌弃地说起舅舅欲买老宅,又想死命压价。但最终还是靠自己的机智,以合适的价格脱了手。谢立说到快口渴,才把位置换给陶运昌。
    陶运昌没管谢立,直接跪在了墓碑前。谢立忙抓他起来说,“我妈不是老古董,不喜欢这一套。”